這體現了中國政體雛形的夏商文化連續體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它確實參與到本質上(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具有敵對性的國際關係當中。
安陽的頭蓋骨、甲骨文的內容,安陽墓穴中北部遺址的武器和戰車的殘骸,還有屬於西部遺址的鏡子都證明了這一點。(圖一、圖二)我們知道商武丁在鄂爾多斯地區和其更東部地區進行征戰討伐。
李濟援引董作賓之言指出,在武丁統治時期,他主要在山西和陝西的北部打圖二發掘自青海嘎瑪台(摘自Fitzgerald-Huber1995:53)左大:見林竐:對商文化青銅器和北方地區青銅器關係的再考察,商代文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商代考古研究。252頁,耶魯大學出版社,1986右小:巴克特利亞出土的青銅印章護身符。直徑5厘米。摘自VISarianid,iDreunizemledeltsyAfghanistana,P95,Moscow:Nauka,1977擊來自鄂爾多斯地區敵人的進攻。
敵人被明確地稱為竏方、土方和下旨(XiaZhi)。公元前13世紀末,武丁花了3年的時間,也就是他統治時期的第29年到第32年,進行西北部戰爭。
在這3年中,他先花了10個月的時間攻占了下旨(XiaZhi),然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占領了土方。竏方是在最遠的西北部。
甲骨文記載了在武丁13年的第7月和第8月,他招募的軍隊成功地壯大了近10倍,每次都有3000人,最多的一次達到5000人,董作賓後來將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記載進行了比較並得到結論:竏方是鬼方的另一個名字。
這表明了商朝對北部地區組織不夠完善但實力強大的部落卓有成效的反擊。沒有證據證明鄂爾多斯地區這時已具有了比遊牧農業民族組織形式更複雜的社會組織。
下旨(XiaZhi)、土方和竏方或鬼方或許也經曆過農業遊牧民族。商朝能夠組織軍隊驅趕他們的敵人,特別是考慮到北方人擁有戰車和先進的青銅武器製造技術這一情況,這一點值得注意。
盡管不很清楚,這些兵器製造技術還是有可能同古以色列的猶太人/土火羅人、奧肯內沃(Okunevo)、夏(Xia)、賽瑪-土火羅(Seima-Turbino)、商和卡拉蘇克(Karasuk)跨文化的冶煉文化延續體相關。
假設我們知道商武丁對北部發動戰爭,他抓了俘虜,很有可能還有戰車、武器,再加上安陽發現的外來人頭蓋骨,是中東地區古猶太人的變種這一事實,我們很有理由認為下旨(XiaZhi)、土方和竏方或鬼方代表了我們已知的最早的以色列古猶太人的擴張。
雖然其結果還沒有被充分論證,但這種說法有助於解釋,在早期中國人當中發現的借用來自印歐語係、希伯萊文字的增多這一現象。更不能否定的一點是,在中華文明最早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期,都有來自西域、中東地區的古猶太人的參與,這裏麵既包含了甲骨文的雛形,以及先進的青銅器冶製文明的形成。
第二份來自中國考古界的絕密材料,就是鄧天翔教授的《考古禁書》。鄧教授在《考古禁書》裏提出,六,七千年前,中東氣候變化,人口劇增而導致的人類向東方的大遷徙。中國古代的夏,商,周王朝也是由遷移到中國的以色列民族所構成,鄧教授還把《聖經,舊約》作為王室族譜,通過書中的曆史事件,分析出以色列與夏商周的關係。如,亞伯拉罕妻子“夏甲”帶領子孫建立了夏王朝;以掃的妻子就是商朝之母簡狄;以色列之子“旦”的子孫建立了周朝。書中還對人們關心的問題作了闡述“周公為何是以色列人?皇帝為何姓姬?漢族與中東的含族的關係等等。
《考古禁書》裏還寫到:世界最偉大的文明——猶太文明與中國人之間有著特殊的聯係,由於曆史原因,這種聯係對中國人來說已經過於遙遠,屬於空白。可它依舊頑強的用它沉睡地下幾千年的遺物,向當代的人們訴說著這血緣的聯係。由此看來,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中東移民的遷徙史。
另外有據可查的,還有一個猶太移民社區,就是北宋時期進入開封的猶太人,他們宣稱其先祖從兩河流域來,是亞當的後人。建有禱告大教堂守安息日……。大批猶太人在漢唐,甚至更早的朝代就來了。主要經商,散居在各大城市,到了宋朝,繁榮的都城開封聚集了大量商賈,因而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猶太社區。堅持自我認同達一千多年之久。就連離我們最近的上世紀末,在中東鐵路的興建中,就有6萬多猶太人從俄羅斯來到中國東北,生活了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