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項莊把買“路條”的事情給省zhang作了專題彙報,省裏麵權衡利弊最後也答應了項莊他們的這項建議之後。申建自貿區的事情突然發生了一個緊急情況——由於各省、市、自治區都在爭先恐後地申建,國家最高決策層突然傳出此事暫緩的消息。
自從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後,各地掀起了一股申報自貿區的熱潮,全國範圍內有二十個左右省市申建。
最近,愈演愈烈的自貿區申報熱潮被緊急叫停,並打回重新審查。自貿區申報存在哪些問題,又為什麼會被叫停?剛開始的時候項莊是百思不得其解,他還認為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它會被叫停了呢?它一方麵是我們國家帶外經濟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產物;另一方麵,自貿區的興建又會使我國外向型經濟融入國際產業大升級的大趨勢中。特別是對於廣東這種外貿經濟大省來說,那簡直是如虎添翼,原本是一件利國利民,既著眼於眼前,更放眼於長遠的一件大戰略啊!怎麼說叫停,就叫停了呢?
但後來項莊為解開自己心中這個疙瘩走訪和拜見了不少專家學者和部委的領導之後,他心中的鬱悶和謎團才慢慢地得以解開。
據項莊了解,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提出申報自貿區的設想,其中,有些省份已經在進行相關申報程序。這一現象引發各界諸多憂慮。碎片化的自貿區模式未來會給監管帶來麻煩
隨著競爭的白熱化,各地開始絞盡腦汁地在申報區域和方式上想辦法。“打包”申報成為各省市申報自貿區時的主打方式。安徽自貿區方案自貿區方案由合蕪馬三市抱團申報,3月份已上報至國務院;福建省也曾提出,探索以福州新區聯手平潭申報自貿區的思路,或將打造雙贏的局麵;而項莊他們報的粵港澳自貿區,則是由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及珠海橫琴三大平台組成的。粵港澳自貿區麵積超1300平方公裏,麵積是上海自貿區40倍。
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些省份選擇將多地區“打包”申報自貿區顯然增加了獲批的保險係數,也平衡了本省各地區的利益。但未來的情況將並不樂觀,項莊走訪了幾個自貿區建設方麵的專家學者,他們都紛紛表示:“由於這些地區屬於分散的行政單位,且在功能上互有重疊,這種碎片化的自貿區模式未來或將給監管帶來較大的難題。”
有一位商務部的領導還給項莊說,拋開上述申報形式存在的隱憂不談,“××區熱”本身就存在不理性的因素,過熱和無序的競爭狀態最終帶來了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情況不乏先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特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眾多功能區可謂千帆過盡,每一次功能區的建設都能極大激發地方政府的熱情。單論“開發區熱”,林林總總的開發區最多時曾達6800餘個,最終逾七成被清理。殊不知,這些地方為滿足申報條件進行的一係列準備工作等,浪費的不隻是金錢,更有錢也買不到的資源。但令人擔憂的是,反觀部分自貿區申報方案,其內容仍舊停留在開發區、產業園區建設的層麵上,並沒有多少新意。是否重蹈以往覆轍,這一質疑聲音已經引起業界的高度警惕。
除去申報自貿區時的跟風、時間點的不成熟,各省市的申報動機不純也成為叫停的一大誘因。
本次叫停過於直接與急促,但索性能給地方領導者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來重新審視發展觀。認為能從中獲取政策紅利,加速當地全方位發展:
從已經提出設立自貿區申請決定的地方來看,有的也許具有一定基礎和條件,有的地方純屬就是“起哄架秧子”,沒有真正對自貿區有充分的認識。
為了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各地下足了功夫,有的頻頻到北京“跑部”、“拜訪溝通”,以求得各部委表態和答複;有的在各個場合強調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等。
但是,在不清楚情況的前提下就爭相申報“自貿區”,這說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說明它們幻想通過申報“自貿區”來獲得國家批文和政策優惠。
歸根結底,這些複雜的心態暴露出了地方的實際需求,對地區間新的博弈和競爭的擔憂,以及將自貿區等同於優惠政策的傳統依賴。
然而,自貿區並不是政策窪地,而是以製度創新為著力點,以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試驗田”。
兩者的不同實質必須在申報自貿區之前就加以區分,正如在上海自貿區正式落地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再問上海市市長楊雄“要改革還是要政策”,各地方政府在申報建設自貿區前,也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為自貿區建設正本清源。其實,真正謀發展,並不在乎是否擁有自貿區這塊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