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12)(1 / 3)

朱厚照死時,身邊除了幾名宮女外,隻有兩個與大局無關的司禮太監,兩名太監記下了他的臨終遺言:朕疾至此,已不可救了。可將朕意傳達太後,此後國事,當請太後(張太後)與內閣定奪。從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誤,與你等無關。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朱厚照的遺言是偽造的。那兩個宦官很擔心朱厚照死後政府官員找他們算賬,所以添加了“從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誤,與你等無關”這一句。即使這句是偽造的,但前麵幾句話肯定是真的,因為它是口語,反映了朱厚照實際說話的情態。

朱厚照把後事完全交給皇太後和大學士,說明他臨死前已變得清醒。如果他再混賬一點,把後事交給江彬,後果不堪設想。

出色的政治天才、內閣首輔楊廷和勇擔重任。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新皇帝,朱厚照一生沒有兒女,而且也沒有過繼的子嗣,所以必須要從朱家重新挑選一位。這件事不必臨時抱佛腳,楊廷和早在朱厚照臥床不起時心中就有了人選,而且曾向朱厚照暗示過,但朱厚照認為自己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沒有答複。當楊廷和第一時間得知朱厚照歸天的消息後,馬上跑進太後宮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的人選:設藩於湖廣安陸(湖北鍾祥)的興王朱厚熜(時年十三歲)。

楊廷和的理由是:朱厚熜天生明敏、溫文爾雅,後天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明君的氣度。張太後同意了。楊廷和立即向群臣宣布這件大事,群臣嘩然。

兵部尚書王瓊第一個強烈反對。他的理由是,皇上朱厚照還有很多叔伯,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做皇帝,這太玩笑了。楊廷和老謀深算地祭出朱元璋製定的《皇明祖訓》說,這裏有“兄終弟及”的規定,我是按規定辦事。

王瓊又反對說,“兄終弟及”的“弟”必須是嫡長子,而朱厚熜是他老爹朱祐杬的次子,這不符合規定。

楊廷和冷笑說:“朱祐杬的長子已死多年,我們去哪裏請他?”

王瓊再反對說,無論如何都輪不到朱厚熜,益莊王朱厚燁(設藩江西撫州)今年二十三歲,生性恬淡,生活簡樸,而且是嫡長子,他更適合。

楊廷和冷笑:“別忘了,江西可剛出了個寧王朱宸濠。你提江西的朱厚燁,什麼意思?”

王瓊驚駭萬分,突然發現這場廷議殺機四伏,馬上閉起了嘴。沒有人反對,因為該反對的理由都被王瓊說盡了。

楊廷和為什麼非要違背《皇明祖訓》選朱厚熜而不選朱厚燁,從二人的年齡上就可以得到答案:朱厚熜十三歲,還是個小孩子,容易控製,而朱厚燁已經二十三歲,具備了獨立意識,楊廷和控製起來會非常麻煩。

迎朱厚熜繼位的大隊人馬剛出北京城,楊廷和立即著手第二件事:解決江彬。

152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楊廷和正式發布朱厚照遺詔,江彬大搖大擺地來聽遺詔。他不擔心楊廷和,因為他來之前就已經和他的部隊商量好,隻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沒有見到他出宮,他的部隊將采取行動。楊廷和當然明白江彬是有備而來,所以絕不會在這時對他動手,但還是偽造了朱厚照的遺詔,命令江彬指揮的邊防軍撤出北京回大同軍區。

命令於發布的那一刻開始就開始執行,邊防軍陸續北返。江彬的幕僚們慫恿他立即采取行動,可江彬根本就不是成事的料,猶豫不決。大概是邊防軍撤出北京一事嚴重地打擊了他,他已亂了方寸,甚至派人去打探楊廷和的態度。

楊廷和發現自己已掌握了主動權,內心狂喜。不過表麵上他還是設法讓江彬相信,他對江彬不會采取任何行動,對江彬的處理是未來皇帝的事,他一個首輔沒有這個權力。

江彬得到這一消息後,如釋重負。他不知道這是楊廷和的緩兵之計,隻要等邊防軍全部撤出北京,楊廷和就會翻臉無情。由這件事可以推斷,江彬不過是個庸人,他最擅長的隻是諂媚和構陷,對政治,他一竅不通。

江彬的幕僚們看到主子忽然悠閑起來,不禁扼腕歎息。1521年農曆三月十九日,邊防軍全部撤出北京,江彬現在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幕僚們出於對主子的愛護,勸他立即離開北京。江彬拒絕,他不但拒絕這一善意的提醒,反而就在當日跑到皇宮裏參加坤寧宮的落成典禮。在典禮進行到最高潮時,江彬突然發現露天禮堂周圍多了很多士兵,一股冷汗順著頭皮就流了下來。他推開眾人想要逃跑,楊廷和大喝一聲,早已準備多時的士兵把他拿下,送進了錦衣衛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