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5)(1 / 3)

王陽明還是不太放心,他又寫出第三封信,信的接收人是他的弟子黃綰。他提醒黃綰,也讓黃綰提醒他在中央政府的弟子和崇拜者們,不要再拚命地推薦自己,一定要把王陽明這個人淡化,最好是讓中央政府的官員們忘記有個王陽明在廣西剿匪的事。他對黃綰說:“我現在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廣西,你們如果在中央政府總是談到我,肯定會引起某些人的不安。他們也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廣西來,到那時,我就不好做事了。”

他同時還叮囑黃綰,舉薦人一定要慎重,要多方考察。否則不但這個人會壞了事,你身為舉薦人也脫不了幹係。

他又談到了一件往事,就是平定寧王後的賞賜問題。他說:“這件事過去七八年了,很多當時立下功勞的人等賞賜等得已近絕望。我一直想向中央政府提這件事,可這個時候提,有些人會認為我在要挾政府。所以,你們如果有時間有精力,應該把這件事當成重中之重。”

最後他要弟子們放心:“廣西的叛亂頭目不過是小疾病,比當年江西南部那些造反大佬們差遠了,所以你們不必為我擔心。你們要擔心的是政府內部的政治鬥爭,這才是心腹之患。”

朝中高層的政治鬥爭不是黃綰和他的另一位身居高位的弟子方獻夫能解決的,即使預防,二人都不能勝任。所以王陽明的這番訓誡,不過是證明他深邃的眼光而已。

1527年最後的一個多月,王陽明始終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原因隻有一個:他之前調集的湖廣和福建、廣東的部隊沒有到達。三處的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們給出的借口都是一樣的:正在集結軍隊,籌措軍餉。

王陽明苦笑,連連發信催促。幾支部隊終於在1528年正月抵達梧州,而王陽明仍然沒有采取軍事行動的意思。

實際上,他心中早已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招撫。按他對王受和盧蘇資料的了解,這兩人武裝暴動完全是政府官員逼出來的。而他們後來攻城略地,並沒有獨立的意思,隻是想增加和政府談判的籌碼。

這是王陽明要解決的問題,他不想讓對方的籌碼變得有價值。所以剛過了元宵節,王陽明組織幾萬人的部隊進駐南寧,就在南寧郊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場軍事演習把王受和盧蘇驚到了,他們急忙加緊戰備,應對王陽明。

王陽明和他的指揮官們開會商議,有人說既然部隊已來了,就應該打。王陽明卻說,王受和盧蘇的實力不可小覷,田州和思恩的防禦都被他們加固,短時間內根本打不下來。用軍事手段,耗費金錢不說,還會死成千上萬的人,得不償失。

有人想不到別的辦法,這緣於他們的一根筋。在他們心中,對付少數民族的叛亂就應該用鐵血手段,和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是對牛彈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有溝通的可行性。另外,部隊已經集結,如果不打,那在麵子上也說不過去啊。

王陽明說:“除了打,還有很好的方法,即招撫。”

廣西的地方官們強烈反對,他們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想法的不切實際。在姚鏌灰頭土臉地走人之前,曾招撫過王、盧二人,可兩人開出的條件不可理喻。隻要稍懂成本核算的人都知道,打比招更節省成本。

王陽明說,他們所以提出那些苛刻的條件是因為他們手中有籌碼,姚鏌和他們談判時,手上沒有軍隊,人家當然會獅子大開口。可現在我們大軍雲集,那場軍事演習就是給他們看的,目的是要讓他們明白我們的實力,提示他們,我們是先禮後兵。

與會眾人被王陽明說服,但他們口服心不服。尤其是湖廣軍隊的指揮官們,他們千裏奔波來到廣西,目的是建立軍功。如果王陽明招撫,那他們就是無功而返。他們決定從中作梗,讓王陽明的招撫計劃流產。

陰謀悄無聲息地進行著。在王陽明的使者還未到達王受和盧蘇基地時,王、盧二人便收到可靠消息:王陽明的招撫不可信,王陽明是想通過這一方式向你等索賄,而且數額巨大。如果你們不能滿足王陽明,後果可想而知。

王、盧二人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兩人的前輩們都曾遇到過前來剿匪的巡撫向他們索賄的經曆,兩人趕出了王陽明的使者,拒絕去見王陽明。

王陽明陷入了困境。這和他當初在江西南部剿匪時麵臨的情況截然不同。他當初在徹底清除了山匪隱藏在政府中的內鬼後,整個政府上下一心。如今,本該是他朋友的人卻成了他的敵人。有人建議他整頓政府軍內部,他沒有同意。他總感覺自己時日無多,而治理整頓是耗費時間的事。在考慮了幾天後,王陽明決心用良知這一武器直攻王受和盧蘇。

他親自寫信給王受和盧蘇。首先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對他們當初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重點指出,你們現在的錯誤實際上是政府有錯在先;其次,他真誠惻怛地向二人保證,隻要兩人放下武器,將來絕不會再發生“官逼民反”的事,他保證會給他們生命和自由,把廣西建成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家園;最後,王陽明嚴肅地說,你們投降對你們和我都有好處,大家可以免掉兵戎相見的尷尬,你們的決定會存活很多人,活人一命可是最大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