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4)(1 / 3)

我們該追求什麼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人人都有自己的說法。有人說是功名利祿,有人說是安居樂業,也有人說是用無限的知識充實自己。不論是哪種追求,都需要用心。專心做事才有可能實現追求。

那麼,王陽明認為一個完美人生的追求是什麼呢?

他的弟子陸澄有一天問他:“什麼才算是用心呢?比如,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這能否稱為用心呢?”

王陽明反問:“迷戀美色就一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貪愛財物就一心在財物上用功夫,這能算是用心嗎?”

陸澄吃了一驚,問:“那這算什麼?”

王陽明回答:“這叫逐物。人最應該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說白了,還是追求良知的光明。”

什麼是“逐物”呢?王陽明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比方。

第一個比方是這樣的:我們的良知就是一位國君,他隻需要端坐拱手,六卿各司其職,天下一定大治。而良知統領五官,也須如此。如今眼睛要看時,心就去追求美色;耳朵要聽時,心就去追求美聲。這就如同君主要挑選官員,就親自到吏部;要調遣軍隊,就親自去軍營一樣。這樣,不僅君王的身份蕩然無存,六卿也不能盡職盡責。

第二個比方是來自佛家:一隻小狗被主人耍得團團轉。原因是,主人向遠方扔東西,小笨狗隻盯著東西,主人扔什麼,扔多遠,它雖然能叼回來,可累個半死。按王陽明的意思,小狗最應該盯著的是主人,即良知,而不是那些東西,即外物。

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光明良知,其實是一勞永逸的事。隻要良知光明,我們就擁有了智慧和道德,那麼,還有什麼追求是不能到手的呢?

如何對付惡

人生在世,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各種各樣的人中就有惡人。所謂惡人,未必就是十惡不赦的人。按王陽明心學的觀點,凡是那些我們良知不肯承認的人都是惡人。如何與這樣的“惡人”打交道呢?

王陽明曾以身說法過。在他晚年,某天有鄉下父子二人訴訟,請王陽明判案。王陽明三兩句話,父子二人抱頭痛哭,和好離去了。王陽明的弟子大為驚訝,問王陽明是如何辦到的。

王陽明神秘地笑道:“我對他們說,舜是世上最不孝順的兒子,他的父親瞽叟是世上最慈祥的父親。”

他的弟子已經出離了驚訝,變成驚駭了。

關於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需要做簡單介紹。舜的老爹是個瞎老頭,老婆死後,他又續弦。這個女人後來又生了個兒子叫象,當時的社會傳統可能是這樣的:家產都要由長子繼承,所以舜理所當然是瞎老頭家產的繼承人。但是他老婆和象不允許這樣,瞎老頭也不希望舜能繼承,於是就和老婆還有最小的兒子象聯合要置舜於死地。他們想出謀殺舜的方法很多,比如要舜挖井,當舜下到井中後,瞎老頭團夥就把井口封死。舜死裏逃生,因為他挖井時就知道父親要謀害他,所以在井壁上挖了條通向地表的隧道。瞎老頭又讓舜去修理房頂,當舜登上房頂後,瞎老頭就把火把扔到房頂,那上麵都是茅草,舜要麼被燒死,要麼就跳下來摔死。但舜又死裏逃生,因為他上房之前藏了一把梯子,所以安然無恙地落到地麵。對於這兩件事,舜都假裝不知道,瞎老頭見舜是個機靈鬼,又見舜沒有責怪自己,所以從此再也不謀害他了,還和他恢複了父子親情。

關於這個肥皂劇,像是三流編劇的作品。不過儒家門徒都硬著頭皮說,這是事實,舜就是這樣孝順。所以王陽明的弟子才表現出了驚駭之情。

王陽明就解釋說:“舜常常自以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瞽叟常常自以為是最慈祥的,因此他不能慈愛。瞽叟隻記著舜是他養大的,而如今舜為什麼不讓他快樂?他不清楚他的心已被後妻迷惑而改變了,還自以為能慈愛,因此他就更不能慈愛。舜總是記著小時候父親是多麼愛他,而如今之所以不愛了,是因為自己不能盡孝。舜每天想著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等到瞽叟高興時,他隻不過是恢複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愛的本體。所以,後世之人都稱舜是一個古往今來的大孝子,瞽叟也就變成了一個慈祥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