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於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嘉靖七年(1529年)[1],浙江餘姚人。因曾築室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是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在事功方麵,他為官數十載,平定江西匪患、寧王之亂、思田盜賊,封新建伯,追諡文成;在思想方麵,他集心學之大成,開創姚江學派,教書育人,門生遍天下。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題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思想甚至遠播日本、朝鮮等地。由其門人弟子輯錄平日對話、語錄、書信而成的《傳習錄》更是成為聖門經典。下麵將從王陽明的生平、思想與《傳習錄》的成書與版本情況,做一個簡略的介紹。
一、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的出生頗有神奇的色彩。據文獻記載,王陽明生而有異質,在他誕生之前,祖母夢見有天神身披緋紅玉衣,在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雲”,並名其居為“瑞雲樓”。王陽明出生後,至5歲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記祖父讀過的書。有一天,一個高僧從其家門口過,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據《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便能言。11歲時隨父寓京,次年開始就讀。曾問私塾先生:“何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無非是科舉及第。”王陽明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第一等事應當是“讀書學聖賢”。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聖賢”“做聖人”便更加篤實地成為王陽明的誌向。
王陽明15歲時,出遊居庸關、山海關,縱覽山川,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且性格豪邁,常與同伴以功戰為戲。16歲時,國家邊事吃緊,朝廷議論紛紛,王陽明便讀兵家之書,“每遇賓宴,嚐聚果核,列陣勢以為戲”。17歲時,於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諸氏,後偕夫人歸餘姚,學習經義,準備科舉考試。18歲時,他去拜訪了明初純儒吳與弼的弟子婁諒,談及格物之學,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開始“遍讀考亭(朱熹)之書”,並親身實踐格物之說,甚至“亭前格竹”,最終思勞成疾,“遂相與歎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
格竹的失敗使他對朱子之學產生懷疑,繼而徘徊流連於佛老之間。21歲時,在浙江鄉試中舉,23歲時,會試不第,歸餘姚,結龍泉詩社,對弈聯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進士及第,與當時的詩詞名家李夢陽、何景明唱和於文壇。次年,授吏部主事,又年,奉命錄囚江北。不久告病歸越,遊九華山,出入佛寺、道觀,至次年夏複命還京。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告病歸越,築室陽明洞,行神仙導引之術,終因不得聖道而作罷。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陽明主持山東鄉試,是年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陽明授徒講學,並與湛若水相交,始歸本於正學。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閹黨,遭廷杖四十,下詔獄,不久被貶謫至貴州龍場,任驛丞。正德三年(1508年),居夷處困的王陽明頓悟格物致知之旨,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為“龍場悟道”。隨後,王陽明受提學副使席書聘請,主講於府城文明書院,始揭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便開始了順遂的仕途。是年,他先升江西廬陵知縣,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調吏部驗封司清司主事,二月為會試同考官,十二月升文選清吏司員外郎。正德七年(1512年),王陽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其間,王陽明弟子日眾,徐愛、黃綰等弟子也均在此時受業。他據《大學》古本立格物、誠意之旨,開始以“致良知”行教。正德八年(1513年),王陽明赴任便道歸省,至滁州,督馬政,日與門人遊,新舊學生集會於滁,教人靜坐入道之方。次年,王陽明升南京鴻臚寺卿,教人存天理、去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