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傳習錄中(4)(1 / 3)

【一四〇】

來書雲:“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228]。至於節目時變之詳,毫厘千裏之繆,必待學而後知。今語孝於溫凊定省,孰不知之?至於舜之不告而娶[229],武之不葬而興師[230],養誌、養口[231],小杖、大杖[232],割股[233]、廬墓[234]等事,處常處變,過與不及之間,必須討論是非,以為製事之本,然後心體無蔽,臨事無失。”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此語誠然。顧後之學者忽其易於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孟子雲:“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也。

節目時變,聖人夫豈不知,但不專以此為學。而其所謂學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與後世之學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之弊也。夫良知之於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於方圓長短也。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毫厘千裏之謬,不於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將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吾見其乖張謬戾,日勞而無成也已。

吾子謂“語孝於溫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鮮矣。若謂粗知溫凊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致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致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於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

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間[235]諸何人,而為此邪?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誠於為無後,武之心而非誠於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後之人不務致其良知,以精察義理於此心感應酬酢之間,顧欲懸空討論此等變常之事,執之以為製事之本,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遠矣。其餘數端皆可類推,則古人致知之學從可知矣。

【譯文】

來信寫道:“聖人之道大的方麵容易明白,所謂‘良知和良能,即便愚夫愚婦也能明白’。至於具體的細節,以及隨時代更替而變化的詳情,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必須通過學習才能明白。如今有關孝子要使父母冬暖夏涼、早晚請安等禮數,誰不明白?至於舜不告訴父親就娶親,武王沒有安葬文王就伐紂,曾子贍養父親是遵從父親的意誌、曾元贍養父親隻是讓父親活命,父親用小杖打時應當承受、用大杖打時則應逃走,割股療親、結廬守孝等事情,在時變之中,過分與不足之間,必須討論個是非曲直,作為處理世事的準則,然後心體才能不受蒙蔽,遇事才能沒有過失。”

“聖人之道大的方麵容易明白”,這話沒錯。然而看看後來的學者,忽略簡易明白的大道不去遵循,卻去探求那些難以明白的東西作為學問,這是孟子所說的“道在近處卻去遠處求,事情簡單卻要做複雜”。孟子說:“聖人之道如同大路,難道很難理解嗎?人們的弊病在於不去探求聖人之道罷了。”聖人與愚夫愚婦在良知良能上是相同的,隻是聖人能夠實現自己的良知,愚夫愚婦卻不能,這才是聖人與愚人的分別之處。

具體細節與時代之變化,聖人怎麼會不知道,隻是不專門以此作為學問。聖人所謂的學問,隻是推行自己的良知以精確地體察心中的天理,這與後世所說的學問又有所不同。你還沒能實現自己的良知,卻在細節問題上操心,這正是把探求難以明白的東西作為學問的弊端。良知與細節和時變問題之間的關係,就像圓規矩尺、尺寸尺碼與方圓、長短之間的關係一樣。隨時而變的細節無法預先確定,好比方圓長短的種類無法窮盡一樣。故而有了圓規矩尺,是方是圓也就確立了,不過天下的方圓仍無法窮盡;有了尺寸尺碼,是長是短也就確立了,不過天下的長短也仍無法窮盡。良知得以推廣,細節和時變也得以確立,不過天下間所有的細節時變並不能一一應對。失之毫厘、謬以千裏,不在自己心中良知念頭的細微處考察,又想將學問用到什麼地方呢?這是不用圓規矩尺卻想定立天下的方圓,不確立尺寸尺碼卻想窮盡天下的長短。我認為這種做法十分荒誕,隻會終日碌碌卻毫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