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鎖住”核心的技術團隊(1)(2 / 3)

俞敏洪在大學期間曾經得過肺結核,因為是傳染病,大家都不敢去探望他。俞敏洪的媽媽來北京看兒子的時候,是包凡一騎著自行車把俞媽媽送到俞敏洪療養的醫院。

正是“情誼”二字讓俞敏洪不遠萬裏飛到加拿大邀請包凡一回國,也是“情誼”二字讓包凡一沒有多想就辭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審計員的工作,毅然回國。俞敏洪在邀請他回國的時候聲明不給發工資,需要他自己開發贏利的課程或項目,對此他說:“老俞雖然在遊說徐小平、王強和我的時候都說不發工資,要我們自己找贏利的項目,但我們心裏都非常清楚,他是不會讓我們白幹的,這裏麵有很多信任。”

1997年,包凡一正式加盟新東方,俞敏洪任命他為新東方的副校長。包凡一和另外一位老師成立了新東方寫作中心,合作編寫了《留學書信寫作指南》。後來寫作中心逐步發展為新東方圖書事業部,出版了許多重要的英語學習參考書,也為新東方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著名的“三駕馬車”形成之後又加入一個重量級人物——包凡一,可以說他是新東方的“第四輛馬車”。這批“海龜”的加盟,是新東方發展壯大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後來隨著越來越多朋友的加盟,新東方由當初的“三駕馬車”變成萬馬奔騰的一個大團隊,有行業精英如陳向東、周成剛等,也有國際空降兵如魏萍、Louis等。他們與俞敏洪在工作上是同事關係,在生活中是朋友關係,是他們使得新東方的實力不斷增強。

於是,新東方就變成外界看來“土鱉+海龜”的組合,王強、徐小平、包凡一、胡敏、錢永強、杜子華等人均是新東方“海歸派”創業元老群中的標誌人物。連俞敏洪也常常說自己是“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奮鬥”。在俞敏洪和他帶領的一大幫“海龜”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新東方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拓展透析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劉備帶領諸葛亮、關羽、張飛,擰成一股繩,才有了三國時三分天下的局麵。創業過程中,找到一些誌同道合的人結伴而行,才能解決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勢單力薄。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合夥創業,會讓很多事情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從小打小鬧發展到大規模運作。

“武大七俠”周漢生、艾路明、張曉東、張小東、潘瑞軍、賀銳、陳華是當代集團的創始人。艾路明從武大研究生畢業後從家裏拿出1000元,周漢生等人又湊了1000元,在洪山區注冊成立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7個人中有4個是學生物的,大家覺得做生化技術比較有把握。”周漢生辭去水生所的工作,與艾路明一起徹底下海,其他幾個人邊教書邊經營這個企業。

在武大留校工作的張曉東到複旦大學做實驗時,認識了一位做尿激酶項目的博士。該項目是從男性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他得知這個信息後立即通知艾路明、周漢生等,幾個人分頭行動準備從武漢的各大廁所裏掘金。

經過考察,他們選中人口稠密的江漢區,在機場河租下一個廢棄停車場,作為加工車間。經江漢區環衛局同意,該區的廁所裏出現了許多白色的塑料大尿桶。尿液在4小時以內沒有味道,物質活性較高,利於加工。白天,周漢生與艾路明蹬著三輪車,到各個廁所將盛滿尿液的塑料桶扛到三輪車上。晚上,他們將拖回的尿液倒進大缸裏處理,並守在缸邊,根據情況隨時添加各種化學藥品。

隨著武漢東湖開發區成立,政府開始扶持高科技企業。當時,葛洲壩集團為了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想利用武大生科院的技術,生產赤黴素(一種植物生長激素)。此時,武大正與國內數家公司合作開發這個項目,無力再派技術人員開發新攤子。

周漢生來到武大生科院,深入實驗室向專家請教生產赤黴素的關鍵技術,直到全部掌握,然後以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的名義與葛洲壩集團進行技術轉讓與合作,組織生產。這個項目獲得國家“火炬計劃”100萬元貸款。接著,他們又開發了一個“原子灰”項目(生產油漆底層的膩子),再次得到國家“火炬計劃”500萬元的項目貸款。

當代有了尿激酶、赤黴素、原子灰這三個“攤子”,資產已達數百萬元,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在尿激酶生產過程中,公司從進口試劑中得到啟發。“醫院檢測科需要一種檢測致嬰兒殘疾的診斷試劑,這個市場很大。”艾路明與國家計生委協商合作成立了一個公司,又用一年時間兼並了揚子江製藥廠,取得了針劑生產的批號,診斷試劑和尿激酶臨床針劑投入生產。“這就是上市公司人福科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