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最好食物會留在最後(2)(1 / 2)

可是,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正可以利用這一點和機構主力較較勁。巴菲特就是這方麵的好手。

巴菲特投資股票的原則是“三低一高”:低市盈率、低市淨率、低財務杠杆、高股息分配,並且必須具有市場壟斷地位,而且這種市場壟斷優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不能被改變。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選擇股票,符合要求的已經不多了;更何況巴菲特耐得住寂寞,他手中握有大量現金,股市低迷時不到真正物有所值決不輕易出手,這些都注定了他能買到內在價值大大高於股票價格的投資品種。

例如2002年2月21日納斯達克指數跌到1349點時,巴菲特仍然表示,“盡管股市跌了3年,普通股票已經大大增加了投資吸引力,但我們仍然認為,即使值得我們產生中等興趣的可投資股票也是寥寥無幾。”接下來,巴菲特不是逐步買入股票,而是一再減持股票,2003年年末時手裏擁有的現金高達360億美元。

巴菲特無論買進股票還是賣出股票,都有極大的耐心和機構主力比拚,雖然伯克希爾公司本身就是一家規模龐大的機構主力。擁有這樣的耐心,隻要假以時日,就能在內在價值的頂部買到自己心儀的股票,然後在內在價值的底部賣出手中的股票,這其中的差價就大了。

巴菲特認為,機構主力必須定期接受業績考核,所以他們雖然也嚷嚷著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但不會真正付諸行動。相反,個人投資者就不用人為設置這樣的障礙,完全可以和機構主力比耐力。

樹立信心

一家午餐店在正式營業之前,作為它的老板,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樹立信心,隻有樹立足夠的信心,這家午餐店才能夠非常好的運轉下去。“史密斯與沃倫斯基”開業之初,如果他的老板不是抱有足夠的信心,恐怕它也不會成為華爾街最好的牛排店,更不會有現在這麼大的規模。

身為一個投資者,當你購入一家股票的時候,同樣應該對長期持有它抱定信心,因為隻有你有信心,才會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不動搖,才會堅決持有。

巴菲特做過很多令大多數人都無法想象的事情,比如上個世紀70年代的《華盛頓郵報》,當時這家報紙的狀況如同一個身染重病的老人,身體每況愈下,疾病掩蓋了他那曾經的輝煌,同時也掩蓋了眾多投資者的眼睛。很多人以為《華盛頓郵報》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了。

為了避免虧損,很多《華盛頓郵報》的持有者開始瘋狂拋售股票,很多人認為自己躲過了一劫,但是巴菲特卻開始逆勢而行。他開始買下《華盛頓郵報》大量的股份。當時很多華爾街的投資人都將巴菲特的投資行為視為是不可理喻的。

雖然受到了很多人的懷疑,但是巴菲特卻堅持自己想法,對《華盛頓郵報》抱有極大的信心。而巴菲特的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獲得了回報。隨著經濟的普遍恢複,那個曾經被眾多投資者都視為垃圾的《華盛頓郵報》終於在沉默了幾年之後煥發了生機,重整旗鼓的它在美國傳媒業界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巴菲特的自信,最後換來了50億美元,可以說這是《華盛頓郵報》對當初巴菲特施以援手的最大回報。這讓當年曾經滿臉鄙夷的取笑巴菲特的投資者們感慨萬分。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當你對自己的決定成竹在胸時,即使100個人當中有99個人會懷疑你的決定,當然這100個人當中包括你自己,你也要勇往直前,在這個過程中,你無需為此做出任何解釋。”

樹立信心,看似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投資者無法做到的,這是因為從眾是每一個社會人都普遍存在的心理,他們由於缺乏安全感便總是試圖去尋找某種模式或是榜樣之類的東西,尤其是在自己處於危險境地時,更加視這個榜樣為救命稻草,緊握不放。這當然在股票市場也能成立,恐懼會使人失去理性,而變得盲目順從,這在股票市場裏已經不足為奇了。

在巴菲特看來,當他們被眾多的證券分析師、技術分析師、基金經理人、財務顧問團團圍住時,他們將會變得更加無所適從,毫無主見,當大多數投資者都加入到追逐潮流的隊伍當中時,他們也就同時為自己的投資宣判了死刑。巴菲特說:“你如果將眼睛總是放在那些大多數投資者都趨之若鶩的股票上時,絕好的投資機會將會從你的眼前悄悄溜走。”

所以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堅持自己的選擇。而對於那些專家的預測,投資者要做到隻能聽,但不能完全信以為真。巴菲特在股票市場上的特立獨行是眾所周知的。也許是多年投資股票的經驗使他明白,股票市場是一個到處都充斥著嘈雜的噪音的地方,刺耳的噪音總是會讓投資者變得盲目和不知所措。所以作為一個投資者,要想投資成功,就必須排除一切幹擾,使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忌使自己變得人雲亦雲、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