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安祿山派往長安奏事的使節回到範陽,奏事使節的歸來,讓安祿山有了關鍵的道具——密旨。
密旨名義上是使節從長安帶回,實際上是安祿山自己加工的山寨貨。
安祿山拿出“密旨”對諸將說道:“奉聖上密旨,令我率兵入朝討伐楊國忠,諸位將軍跟我一同前往!”
“密旨”一出,諸將麵麵相覷,眾人都非常驚愕,但誰也不敢多問一句,因為安祿山的臉上已經有了殺氣。
李隆基的兵製改革在此時成了一把雙刃劍,他讓軍隊徹底職業化,節度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軍隊成為對外戰爭的一把利劍,而現在,安祿山把利劍調轉了方向。
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集結所部兵馬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部落總計十五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正式在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拉開了大幕。
第二天,薊城城南,盛大的閱兵式正在進行。閱兵式上,安祿山將楊國忠提升到與晁錯一樣的高度——此次出兵隻為討伐楊國忠!
當年“七王之亂”以“誅晁錯”為名,現在“安史之亂”以“誅楊國忠”為名,晁錯與楊國忠,遠隔數百年,同病相憐。
緣分!
閱兵完畢,安祿山再出一條禁令:膽敢妄加議論,影響軍心者,滅三族。
這是一條愚民的禁令,目的是讓士兵堅信:我們討伐的就是楊國忠。
上墳燒報紙——糊弄鬼唄!
一切準備就緒,安祿山兵鋒一指,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向長安方向撲去。
這一年是公元七五五年,距離大唐開國的公元六一八年已經過去了一百三十七年。
在這一百三十七年中,除了武德年間竇建德、劉黑闥曾經割據河北叛亂,其餘大部分時間,全國一片安靜祥和。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即便有戰爭也都是在邊境,中原遠離戰火已經一百餘年。
現在,好日子到頭了,戰火由範陽而起,燒到了中原。
範陽兵變的消息很快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河北頓時亂成了一鍋粥,老百姓驚慌失措,紛紛加入到逃難的行列,而河北的官員則開始做起了選擇題:
要麼大開城門,熱烈歡迎;要麼腳底抹油,全家開溜;要麼硬挺一下,等待處死。
無論是哪個答案,都不容易選擇。
應對
當範陽兵變的消息傳到長安時,李隆基還在華清宮泡溫泉。
原本李隆基邀請安祿山一起去華清宮泡溫泉,不想,安祿山爽約了。
現在安祿山不請自來,而且不是一個人來,背後還跟著浩浩蕩蕩的十五萬人。
起初,李隆基並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堅信安祿山沒有造反,而隻是安祿山的仇家在造謠。
然而,告急奏疏累加到一起,李隆基終於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那個號稱大肚子裏隻裝著忠心的胡人還是造反了!
在那一瞬間,李隆基一定被巨大的挫敗感包圍,他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自己的耳朵癱瘓了,眼睛也長瘸了!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心急火燎的李隆基趕緊召來宰相們商議。與會的宰相個個愁容滿麵,唯獨一個人笑逐顏開,似乎打了雞血外加各種興奮劑。
亢奮的人正是楊國忠,別人還苦惱於如何消除國家禍患,而楊國忠則得意於自己有一雙看到未來的眼睛:“看,我說得沒錯吧,我早說安祿山要反,你們還不信。”
轉過頭,楊國忠斬釘截鐵地對李隆基說:“現在一心想謀反的隻有安祿山一個人,他手下的將士都不願意。不出十天,安祿山的首級必然會被送到長安。”
無知者無畏,無恥者無敵。
倘若在李隆基兵製改革之前,楊國忠描述的前景或許可以期待,因為那時軍隊非職業化,統帥無法做到一呼百應,即便叛亂,挺不了多久就會分崩離析。
現在則不同了,安祿山統領這批職業軍人已經十幾年了,早已是鐵板一塊,想要指望他們起內訌,在短時間內根本不現實。
然而,小混混出身的楊國忠並不明白這一點,而老眼昏花的李隆基同樣不明白,他們都把安祿山想得太簡單了。
輕敵的情緒在長安上空蔓延,不久,一個人的到來更加劇了輕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