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郡城下,往日的熱鬧早已不見,六十萬唐軍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不會說話的糧食。
安慶緒打開城門一看,喜上眉梢,他讓人把唐軍的糧食收攏到一起,一統計居然有六七萬石之多。
這下發財了,能吃頓飽飯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安慶緒同樣認可這句話。
手中有糧的安慶緒召來孫孝哲和崔乾祐商量,經過商量,三人達成共識:取消當初以皇位相讓的承諾,關閉鄴郡城門,把史思明拒之門外。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本來是個好主意,至少能讓安慶緒多活幾年。
然而好主意遭到了眾人的反對,眾人對安慶緒說:“鄴郡城靠史王才得以保全,今日怎麼就這麼背棄史王呢?”
安慶緒被問得啞口無言,索性裝起了糊塗,不接話茬。
眼看安慶緒裝糊塗躲在鄴郡城不搭理自己,也不兌現“禮讓皇位”的承諾,史思明也裝糊塗,他既不跟安慶緒主動聯係,也不南下追擊唐軍,每日隻在自己的大營裏犒賞將士,絲毫不提鄴郡城的事。
史思明並不是真糊塗,他的心裏真有打算。在史思明看來,安慶緒已經日薄西山,他的內部一定會起變化,自己隻須靜心等待,就一定能抓住安慶緒的破綻。
果不出史思明所料,安慶緒陣營中真有人動了活心眼。
心思活絡的是“宰相”張通儒和“中書侍郎”高尚。
張通儒和高尚對安慶緒說:“史王遠道而來,臣等應該去參見以表謝意!”
話說得都是一切為公,事做得卻是一切為己,張通儒、高尚所謂的“拜謝”其實是給自己提前準備後路,以防萬一。
安慶緒知道張通儒、高尚的心思,但他已經攔不住了,隻能大方地表示:“你們隨便,願意去就去!”
張通儒、高尚要的就是這句話。出了安慶緒的“皇宮”,便進了史思明的大營。史思明何等精明,他馬上熱烈接見了兩位,熱情招待之後,還讓他們滿載而歸。
史思明本以為張通儒、高尚回去會說動安慶緒來見自己,然而整整三天過去了,安慶緒還是沒來,連封信也沒有。
史思明決定再給安慶緒加把火。
這一回史思明動用的棋子叫安太清,身份是安慶緒手下的將軍。史思明秘密召見了安太清,教給他一套說辭,讓他回去說服安慶緒。
安太清領命而去,不久,效果出來了。
安慶緒繃不住了。
連日來,張通儒、高尚、安太清不斷遊說安慶緒,讓安慶緒不勝其煩。這時,安慶緒也看清了自己的現狀,以他的實力,根本無法跟史思明耍無賴,他還得老老實實兌現承諾,把“大燕皇帝”的皇位讓給史思明,不然,這個坎他過不去。
安慶緒命安太清替自己給史思明寫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上,他自稱“臣”,請史思明解除鎧甲進入鄴郡城,到那時,他雙手將“大燕皇帝”玉璽獻上。
奏疏到了史思明手裏,史思明心裏樂開了花,不過臉上還故意裝作一臉嚴肅:“何至於這樣啊!”
壓抑著內心狂喜的史思明將奏疏在諸將中傳閱,正傳閱著,口號聲此起彼伏:“萬歲,萬歲,萬歲。”
史思明暗暗對自己說,被呼“萬歲”的感覺真好。
盡管心中狂喜,史思明依然不動聲色,他要趁機給安慶緒挖一個坑。
史思明親手給安慶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並沒有稱呼安慶緒為“臣”,他“飽含深情”地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