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他跟隨安祿山範陽起兵開始算起,到此時,不過五年多的時間;如果從他誅殺安慶緒算起,到此時,不過兩年時間;如果從他自稱“大燕皇帝”算起,到此時,還不滿兩年。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那個自命不凡、與李光弼、郭子儀棋逢對手的史思明已經消失了,留下的隻是駱駝背上那已經發硬的屍體。
這是安史之亂中死去的第三個“皇帝”,他們都沒能逃脫死亡接力棒上暗含的咒語。
接下來,還會有第四個,那個在洛陽稱帝的史朝義。
回到洛陽,史朝義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顯聖”。
登基儀式結束,史朝義馬上著手一件大事,他要讓多年的鬱悶之氣,一吐了之!
史朝義給“散騎常侍”張通儒下了一道密詔:誅殺史朝清、辛皇後以及其他數十位不聽命令的官員。
範陽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忠於史朝義的部隊,與忠於史朝清的部隊在範陽城中打成一團,足足打了數月,死了數千人,範陽才平靜下來。
惡戰的結果是,史朝清、辛皇後跟隨史思明而去,再也無法與史朝義爭奪“皇位”。
隨後,史朝義委任大將李懷仙為範陽尹、燕京留守,顯然,史朝義把李懷仙視作可以信任的人。
他哪裏會想到,幾年後,就是這個李懷仙,飛起一腳,將他狠狠踹進了地獄。
坐上皇位的史朝義長長出了一口氣,他再也不用過提心吊膽的日子了,那個時常想將他置於死地的父親已經去了,世上應該沒有人再能威脅他的生命。
他安全了!
真的安全了嗎?
未必!
此時的洛陽已經是一座孤城,方圓數百裏內,州縣都是廢墟,縱使史朝義想搶,都沒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雖然他自稱“大燕皇帝”,但他這個“皇帝”的輻射半徑已經大大降低。
史思明在世時,還能勉強約束那些飛揚跋扈的節度使,史思明不在了,那些節度使根本不買史朝義的賬。試想,節度使們當年都是安祿山舊將,與史思明平級,隻不過史思明號稱二號狼王,他們才勉強聽史思明的差遣。
現在,二號狼王已經去世,二號狼王的狼崽子想拿雞毛當令箭,別白日做夢了。
自此,“大燕帝國”的節度使們多數不聽史朝義的指揮,隻是保持名義上的鬆散直屬關係而已。表麵看上去,“大燕帝國”還跟原來一樣龐大,但實際,已經風雨飄搖。
史思明臨終那句話發自肺腑:“你們這樣終難成大事!”
一語成讖!
峰回路轉
如果從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範陽起兵開始算起,曆史舞台上活躍著四個主要軍事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以及李光弼。
安祿山死後,主要人物就剩下三個。
現在,史思明也意外掛掉了,主要人物隻剩下兩個,郭子儀,李光弼,至於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他頂多算半拉主要人物,一般不帶他玩。
曆史總是充滿了玄機,在史思明發生意外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生活也發生了意外,所不同的是,李光弼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而郭子儀則東山再起。
李光弼走上下坡路與洛陽慘敗有關。
洛陽慘敗之後,李光弼主動上疏請求處分,同時堅決辭讓太尉頭銜。李亨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
不久,李亨任命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兼河中節度使,雖然依然位高,但與以前相比,含金量已經明顯下降。
從這個任命來看,李亨有意把李光弼放到冷板凳上,就像當年對待郭子儀一樣。
然而,李亨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盡管他一度想把李光弼閑置,但轉念一想,普天之下,他還能找出幾個像李光弼一樣的將領?
不行,這樣的人不能閑置不用。
一個月後,李亨再次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兼河南、淮南、山南東道等八戰區特遣部隊元帥,率軍鎮守臨淮(江蘇盱眙縣淮河北岸)。
這個任命意味著,李亨對李光弼依舊信任,不過略打了一點折扣,從此他不再奮鬥在平叛一線,而是退到了平定叛亂的二線。
從此時起,李光弼與河南、河北主戰場漸行漸遠,他更多地奮戰在江淮一線,雖然也非常重要,但與昔日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對李光弼而言,更加不利的是,他在無形中得罪了宦官魚朝恩,從此,魚朝恩視他為眼中釘。不僅魚朝恩對李光弼充滿敵意,魚朝恩的朋友、同為宦官的程元振也看李光弼不順眼,這兩個宦官在敵視李光弼的道路上“同仇敵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