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高暉帶路,他們絕不敢貿然深入,現在有“唐奸”高暉帶路,吐蕃大軍長驅直入,一下穿過了邠州,接近長安心髒地帶。
直到這時,李豫才得到吐蕃入侵的消息,震驚萬分。
十月二日,吐蕃大軍進攻奉天(陝西乾縣)、武功(陝西武功),這次進攻讓李豫的震驚再次升級,因為奉天、武功離長安的直線距離不過一百三十裏!
李豫壓抑住狂跳不已的心,連忙尋找對策,他馬上想到了一個人——郭子儀!
李豫被逼得手忙腳亂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半年前,郭子儀就上疏提醒過李豫:“吐蕃、黨項一直虎視眈眈,應該早作防備”。
奏疏不止上了一回,可惜,李豫一點都沒聽進去。
現在,李豫臨時抱佛腳,指望郭子儀再次解救危局。
李豫下詔,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前往鹹陽鎮守,抵禦吐蕃。
關內副元帥的名頭看起來挺大,但僅僅是一頂帽子而已。
郭子儀此時最需要的不是帽子,而是兵,然而他卻手中空空,李豫讓他退居二線後,郭子儀就成了光杆司令,想要有兵,隻能臨時招募。
緊急招募之後,郭子儀終於有了班底——二十名騎兵。
郭子儀不禁苦笑,自起兵以來,還從來沒有這麼寒酸過。
蒼蠅也是肉啊!
郭子儀帶領二十名騎兵前往鹹陽,一入鹹陽,郭子儀被敵情驚呆了,據探馬來報,吐蕃聯合吐穀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大軍已經渡過渭河,沿著秦嶺山脈向東挺進,直逼長安而來。
郭子儀連連叫苦,馬上派人回長安告急,請求增兵。
郭子儀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次告急居然無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攔告急使者,愣是沒讓使者見到李豫的麵。
這次阻攔的惡果在幾天後出現——長安淪陷!
如果程元振沒有阻攔,使者得以麵見李豫,或許李豫能夠增派兵馬給郭子儀,一舉擋住吐蕃大軍東進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卻阻攔使者,郭子儀增兵計劃落空,隻能眼睜睜看著吐蕃大軍直逼長安。
在吐蕃大軍逼近長安之前,也有小股唐軍計劃阻擋。
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率領兩千精兵在盩厔(陝西周至)西麵設伏,打退了吐蕃大軍的一次進攻,暫時延緩了吐蕃軍隊的進攻速度。
然而,兩千精兵對陣二十萬大軍,就如同螞蟻伸出腳想絆大象一個跟頭,想法不可謂不好,隻是不太現實。
兩天後,吐蕃二十萬大軍蜂擁而至,呂月將沒能再次創造奇跡,他力戰不敵,全軍覆滅,自己也被生擒。
吐蕃大軍順勢挺進鹹陽西南的便橋,距離長安已是咫尺之遙。
消息傳到長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軍情緊急,沒想到居然緊急到如此地步。
擺在李豫麵前隻剩下一條路——放棄長安,向東避難。
七年前,他曾經有過一次放棄長安經曆,沒想到,七年後,他又要放棄長安,兩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這次是往東。
放棄國都這種事情,一旦開了頭,就很難刹住車。有唐一代,國都長安被多次放棄,萬惡之源,就是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的倉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孫們延續了這個光榮傳統,而且不斷發揚光大。
十月七日,李豫放棄長安,巡幸陝州(河南三門峽)。
中國史官的筆杆子真不是蓋的,明明是逃難,偏偏不說逃難,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虜,押往金國,史書對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麵意思是,兩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獵去了。
可問題是,別人打獵都是雙程、往返的,他倆咋是單程的,一去不返呢?
不能再問了,再問史官們非得活過來群毆我不可!
李豫放棄長安的消息傳到鹹陽,郭子儀連忙引軍從鹹陽返回長安,他想追趕李豫東巡的腳步。
等郭子儀抵達長安時,李豫已經走遠了。
世上的事總是無巧不成書,就在郭子儀遺憾不已時,意外收獲撲麵而來。
郭子儀居然在開元門內遇到了一幫異想天開的人。
在這幫異想天開的人中,領頭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獻忠。王獻忠本來在李豫東巡陝州的隊伍裏,東行沒多遠,他便率領四百騎兵調轉方向,返回了長安,他要做一件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裹脅李唐皇室的親王,西上迎接吐蕃大軍。
王獻忠這麼做有他自己的考慮,他知道,吐蕃長驅直入,一定會在長安建立偽政權,自己裹脅幾個親王過去,沒準就有一個能當上“皇帝”,屆時,他就是擁立“皇帝”的“開國元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