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禮樂崩壞,有人生而七漏,又因其母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丘三歲喪父,與庶兄孟皮跟隨母親顏征安居曲阜闕裏,一家人過著清貧的日子。
孔丘一家並未被貧困打倒,孔母節衣縮食,並且教導兩個兒子最基本的學識與做人的道理,對待非己所生的孟皮也如親生一般,孔丘一家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是母慈子孝,孔丘兄弟倆小小年紀已是懂得替母親分擔沉重的家務。
孟皮年長,一些重活都是獨自攬下,孔丘年幼,經常將分得的飯食贈給兄長,及至十五歲,孔丘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的本領,立下了做學問的誌向。兄長孟皮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孔丘亦是對孟皮如親兄長一般尊敬。
正是這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孔丘在這禮樂崩壞的亂世種下一顆仁心。百善孝當先,這是對於母親喂食的反哺。恭順敬愛,這是對兄長友善的回報。
孔丘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學到知識的機會,為人更是謙和有禮,虛心求教。他向郯子詢問古代郯國的官製,與齊景公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並且於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他開辦私學,有教無類,將自己總結的一些思想傳播開來,其弟子多大三千人,其中有名的賢人便有七十二人。
有一次,孔丘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孔丘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隻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孔丘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
孔丘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其實他想告訴學生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多看到自己的缺點,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在魯國為官期間,他一路高升,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充分展現了他的政治才華,他提倡農桑,返利於民,開辦私學,有教無類,惠及萬民,從而讓魯國得以大治。
他遭遇危機,有勇有謀。在魯定公十年時的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穀,他事先埋伏好兵士,準備好勇士,一舉粉碎了齊國想要劫持定公的陰謀,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土地。
魯定公十三年春,孔丘並未上朝,也未教授弟子,他正在做一個艱難的抉擇,這緣於他的一個夢,夢中他發現齊國將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一旦國君接受女樂,魯國君臣將從此沉湎於女色之中,朝政漸廢。而自己將會離開魯國,開始命運多舛的奔波生涯。
孔丘曾問道於老聃,自然相信不會將此夢境當作普通的夢對待,所謂天人感應,他更相信這是上天對他的示警。隻是該如何去辦呢?若是等齊國將美女送來之後,再去勸阻,恐怕會將魯國君臣一並得罪,若是現在去阻止,恐怕會討國君不喜。
這必定是齊國所用的計謀,想讓魯國君臣沉湎歌舞,不思進取啊!魯國剛剛強盛,百廢待舉,齊國這是要斷了魯國爭霸的道路啊!孔丘心想,務必得想個法子,不能讓齊國計謀得逞。隻是這齊國用的是陽謀,想要破去,實在是不大容易。
思及平日種種,孔丘突然反省,自己隻是注重自身修養,約束弟子德行,一心政事,卻對國君的行為未多過問。方才有如今齊國送來美女,而自己卻對國君絲毫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