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羅布泊(1 / 2)

來到羅布泊的第一個夜晚,葉輕再次嚐試利用鈴鐺打開光門,依然沒能得到任何回應。

葉輕相信,他們能夠從光門裏出來,同樣能夠走進光門回到上古,之所以不能打開,興許跟榕生那串佛珠一樣,需要一個等待周期。

第二天清晨,兩輛車開車出鎮外。

羅布泊一帶都是黑焦土路,十分顛簸,鄭紅梅從哈密堅持到羅布泊鎮,已經去了半條命,她留在了鎮上,其他幾人準備好物資,繼續去尋找古教授。

失蹤的不僅僅是古教授一人,還有金璽等三名學生。

“當時是怎樣一個情況,他們在哪裏失蹤?”

葉輕、時隱和謝萊坐在後座,負責開車的是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漆懷梅喊他學長,漆懷梅則坐在副駕駛座的位置。

漆懷梅扭過身子,跟三人詳細說起他們的經曆。

“按照洪教授給的坐標定位,我們找到他所說的那堵矮牆,古教授對比了古樂的筆記資料,從矮牆出發,我們走了三天,真是奇怪,我們又見到了那堵牆。”

“當時的天氣狀況不好,我和徐佳身體又都不舒服,學長他們三人留下來照看我們,金璽和古教授他們去附近看看,過了三個多小時,他們才回來,這個時候……”

“金璽發現那堵牆,不是我們三天前看見的那堵牆,我聽見他們說……上麵有些什麼圖案。”

“風沙很大,天色又暗,忽然,我們聽見一陣鈴聲,就像是有人在耳邊晃動鈴鐺那種感覺,不光是我們,他們幾人都聽見了。”漆懷梅指了指開車的學長,接著,她眸色暗下來:“風沙真的很大很大,等風沙過了,古教授他們都不見了。”

她說道這裏,謝萊問道:“他們當時沒有上車躲避風沙?”

“照理說應該會,可我不能確定,那個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五個人都睡著了。”

經曆過那幾日的人,不禁都覺得詭異。

明明走了三日,為什麼會回到原來的地方?

哪裏來的鈴鐺聲?

他們幾人又去了哪裏?

漆懷梅等人在四周找了整整一日,卻沒有他們任何人的蹤跡,他們便趕緊回了鎮上,向鎮長尋求幫助。

再加上葉輕三人,他們要去的地方還是那堵矮牆。

曾經,羅布泊定為軍事禁區。

在1964至1996年期間,在羅布泊一共進行過45次核試驗。

由於形狀宛如人耳,羅布泊被譽為“地球之耳”,後來還有“死亡之海”的說法。

其實,羅布泊在蒙語音譯名中,意為多水彙集之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後由於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1960年代因塔裏木河下遊斷流,羅布泊迅速幹涸。

羅布泊幹涸後,周圍生態環境發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很快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融為一體。

羅布泊從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稱作“死亡之海”。

葉輕對羅布泊也不算陌生。

因為它曾出現在《山海經》中,其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