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也有生老病死嗎?是的,企業是有壽命的。其實,企業和人一樣都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但它和人的區別在於,企業沒有自然生命,隻要一代代不停地更新來賦予它活力,它就不會死亡。人有成長的煩惱,企業同樣也有它發展的痛苦。
企業死亡的原因是五花八門的,而一個企業沒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人們不斷做出各種統計數據,表達企業界的這種時間崇拜——企業因失誤導致的出局,極有可能意味著再也沒有登上舞台的機會。許多人都可能讀過Peters和Waterman合寫的《追求卓越》一書。這本書在中國之外的其它國家和地區銷量至少有六七百萬冊,而在中國至少有六七個版本,印量也應在百萬之上。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本書發表兩年後,《商務周刊》以“誰還卓越?”為封麵故事做了一篇大文章。根據《商務周刊》的調查,在兩年前還有優秀業績、被作者稱為“卓越”的企業,三分之一在兩年後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人類從事企業經營活動的曆史不下千年,可是有誰見過一家千年曆史的企業?百年老店亦殊為難得。
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隻有2%的企業存活達到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日本《日經實業》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日本百強企業》一書記錄了日本百年間的企業變遷史,在百年中,始終列入百強的企業隻有一家。
在中國,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連續進行的5次全國私營企業大規模抽樣調查表明,1993年以前私營企業平均存繼周期隻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根據中關村科技園區最近所做的調查研究,從1995年到2003年這8年間,1995年時的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前20%企業,隻有38.5%生存下來,另61.5%的企業在2003年的時候已經不複存在。生存下來的這38.5%中,隻有22.9%的企業仍然居於2003年中關村科技園區規模最大的前20%之列,其他的大部分企業規模都縮小了,還有2.1%的企業進入中關村最小淨資產企業的名單。有數據表明,中國大型企業(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約為7—8年,與2000年統計的私營企業平均壽命相仿,不知這是否也就是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存時間?倘若這一數字可信,則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遠遜於日本企業,而大型企業(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也隻達到美國中小型企業的平均水平。
人們還熱衷於比較中國企業與歐美、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甚至和世界500強公司的平均壽命差異。在美國人寫的書中也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段落:“1994年10家最大的個人計算機軟件廠商中,微軟排名第二;到2004年微軟排名第一,而1994年的其他9家公司在2004年的排名中都消失了。”巴菲特之所以為投資界膜拜,更多地是因為他在長達40年的投資生涯中一直成功地保全了名節,以至於股東們非常關心他的健康狀況,希望他活得更久一些。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以管理專家采訪調查和研究,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實在需要大幅提高。中國每年有近100萬家企業倒閉,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大概為10萬家,倒閉數大約隻有我國倒閉數的1.10,若考慮到兩個國家在企業總數上的差別,這一數字可能會更加驚人。柳傳誌曾經在2002年時說:“我從1984年創辦企業,18年間和我同台領過獎的許多知名企業家,今天回過頭去看,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對於企業經營而言,因為失誤而出局,極有可能意味著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它們的失敗、它們的經驗教訓,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轉化為它們下一次的成功了。企業倒閉並不可怕,就像任何物體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樣,企業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管理專家研究企業的敗亡,目的不在於使企業長生不老;隻是希望使企業能夠活得更健康一些,痛苦更少一些,快樂更多一些。對於那些病入膏肓、非死不可的企業,我們也隻有一個希望,就是希望它們的死更有價值一些,更有尊嚴一些,至少知道自己因何而死。鳳凰涅槃,目的不是為了死亡,而是為了新生。但願專家們的研究,能對仍舊活著的企業起到一個警示、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