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上官婉兒,新官上任,成為大漢皇帝陛下身邊的第一位起居令,人稱上官才人。
而她,有幸的記載了劉協發出的那道命令時候的情形。那道命令,是大漢發生曆史性轉變的關鍵性政令。
那道政令,就是大赦下。
大漢這些年穩定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力量,前些年月,各位諸侯之間雖然有摩擦,但是卻並沒有太大的損傷。
之後,他們又組起聯軍,卷土重來。
這一次,雖然與朝廷交戰頗多,實際上損傷並不大。
劉協之所以第一次未發出這道政令,一是因為第一次他沉睡了太久的緣故,這道政令無法實施。
二是當時他根本沒有想過招降他們。
他覺得這些人都該死。
醒來之後,這些人羽翼再次豐滿,再次變得膨脹,像袁紹,袁術之流更是想將大漢的江山取而代之。
一開始劉協也覺得他們這些人都罪不可赦。
但後來,他想通了,其中一些人是有野心,但也有極少數,走到今這一步,也是時也命也。
就比如曹操,他能夠刺殺董卓,除了足夠的膽色之外,也因為,他其實也有一顆報國忠心。
他走到今,當然除了一些自欺欺人,還有野心的膨脹的原因,雖然,這確實該殺,但殺他必然還有很多戰爭。
實在是沒有必要,那麼,自己何不在給他們一次機會?
當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
像袁紹,袁術這兩兄弟,劉協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他們的,這袁家四世三公,世代受浩蕩皇恩庇佑,最終,卻狼子野心,想將大漢取而代之。
他們所做之事,也實在是讓劉協痛恨。
所以,這兩人可以是必死,至於其他人,甚至是虛偽的劉備,也是在可原諒的範疇之內的。
他可以給他們機會,但機會需要他們自己把握。
而這一次他歸來之後,一開始他自然也沒想過要放過那些人,後來想通了,卻沒有發布詔令,也有諸多的考慮。
這些人野心如此膨脹,經過幾年的發展,人人都算是羽翼豐滿,如果不將這些人打服,他們怎麼會甘心歸順?
大赦下就相當於一個給諸侯的招降令,如果在這一戰之前發出這道大赦下之令,昭告下之後,隻會成為一個笑話,如果因此而發生戰爭,那麼必定是不死不休的局麵。
讓他們歸服於朝廷,他們抗住,拒絕招降,那就隻能一條道走到黑,無可避免要全部滅掉他們。
因此,造成的局麵必定是大漢之間的內戰不斷,若僅僅隻是這幾個人,殺了也就殺了。
但是,他們麾下,加起來還有以萬計算的許多士兵。
最終損失的,也隻是大漢之人。
但劉協深知自己還有外在的敵人,如今關外已經摩擦不斷的那些國,以及域外的那個默默操控著一切的邪惡之國。
漢人,已經不需要再自相殘殺。
大赦下令一出,下震動。
像是曹操等人已經主動歸,而像是公孫瓚那樣的人,也知道,大勢已去,自己不可繼續一錯再錯下去。
一時間,下投誠者眾多。
百姓們聽了自己所在的地方投誠了朝廷,也互相奔走相告,互相慶祝,下之間,一片祥和,普同慶。
但,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如此開心。
像是袁紹與袁術兄弟,心中則是恐懼無比。
其他人可能都有一個好的歸宿,但他們心知肚明,自己可能會死的很慘,因為袁紹兩度作為盟主,在明明知道董卓已經死了的情況下,依舊裝聾作啞,企圖謀奪大漢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