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白蘭瓜的來曆(1)(1 / 3)

蘭州白蘭瓜,又名“蘭州蜜瓜”,是大名鼎鼎的知名品牌,因外形美觀,甘甜爽口,清香撲鼻而馳名中外,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白蘭瓜形似圓球,色澤美觀,白中帶綠,綠中透黃,瓤色碧綠,非常誘人,且個頭勻稱,外皮較硬,便於貯運。既是清涼解暑的佳品,餐桌上百食不厭的珍饈,也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因此,暢銷中外,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白蘭瓜並非本地所產,而是來自遙遠的美國,是具有“三重國籍”的雜交品種。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應農學家張心一的要求,帶來了美國著名的“蜜露”甜瓜的籽種,並在路過蘭州的時候交給張心一。張心一將這種甜瓜籽種交給雁灘農業改進所與當地瓜農在黃河北岸的旱沙地中試種。當地有一個叫徐本仁的瓜農,他於1934年得到了數粒前蘇聯的甜瓜籽,並於1935年種得兩株甜瓜,取名“俄國瓜”。徐本仁精心培育了九年,當美國“蜜露”來蘭後,“俄國瓜”便與其雜交,於是便在蘭州的土地上誕生了一新的優良品種。為紀念華萊士送籽之情,便取名“華萊士”。

全國解放後,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為了適應當時的形勢,甘肅省政府決定將“華萊士”更名,並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蘭州人踴躍參與,人們根據“華萊士”瓜的名稱特點想出了很多名字。張心一的意見是改名為“蜜蘭瓜”,以顯其“甜”,同時也突出蘭州的地域特色,但沒有被采納,後更名為“綠瓤白蘭瓜”。1956年,經當時的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鄧寶珊批示、並征求省政協的意見,又更名“綠瓤白蘭瓜”為“蘭州瓜”,俗稱“白蘭瓜”。從此以後,蘭州白蘭瓜的大名就一直叫白蘭瓜到今天。

蘭州地區氣候幹燥,又多為沙田,年降水量隻有300多毫米,且集中在8~9月份,白蘭瓜生長期是4~7月,這期間蘭州相對濕度為53.1%,日夜溫度平均相差14.1℃,這對白蘭瓜生長和積累糖分極為有利。

白蘭瓜主要產於蘭州青白石鄉。青白石地處黃河北岸,南臨滔滔黃河,北依重疊山巒,為蘭州優良瓜種的重要產區。這裏出產的白蘭瓜品質好,產量高,畝產最高可達2500斤,20世紀80年代包產到戶後,全鄉12000多畝地幾乎都種白蘭瓜,成為名副其實的“瓜鄉”。

由於白蘭瓜的種植曆史較長,加上氣候變化、品種混雜等原因,白蘭瓜的質量曾一度下降。從1970年以來,科技部門和瓜農攜手合作,采取早播種,出苗後覆蓋保溫,適時噴灌澆水等措施,解決了因春寒、夏旱等使發育受到壓抑的問題,白蘭瓜的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經過多年的培育改良,如今的白蘭瓜品質更優,平均含糖量14%以上,最高達18%,高於美國的王牌甜瓜;色彩更加美觀,靠地的一麵白,向陽的一麵黃,真可謂白中透黃,美麗誘人;個頭更加勻稱,一般個體重約3~4斤,加之外皮堅硬,耐貯耐運,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白蘭瓜因其優良的品質,一直供不應求。1972年以來,地處騰格裏、巴丹吉林沙漠的民勤、金塔和古瓜州安西等地,種植白蘭瓜大獲成功,質量可與蘭州的白蘭瓜相媲美。由於種植麵積擴大,消費市場日趨好轉,白蘭瓜遠銷港澳台、東南亞和歐美等國,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1986年12月24日,時任中國農學會顧問的張心一複函給甘肅省農業廳,對蘭州白蘭瓜的來曆談了自己的看法,特附上他親自撰寫的《蘭州白蘭瓜的來曆》一文,全文如下:

“蘭州號稱瓜果城市,但白蘭瓜不是它的土產。1943年美國生態學家及水土保持專家羅德明博士(W.H.Lowdermilk)與蔣德麒、張乃鳳等到蘭州考察水土保持時,參觀了我在蘭州河北徐家坪(今徐家山)的光山坡上挖水平溝攔蓄雨水種樹的試驗,並問我:‘明年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將訪問蘭州,他和你是同行同學,你要他帶些什麼東西給你?’我說:‘請他帶些能抗旱的飼草種子’。羅回到華盛頓就向華萊士講了我的要求,同時,根據甘肅的生態環境特點,他自己建議華也帶些美國的‘蜜露’瓜即白蘭瓜種子,和小腳婦女可以站著鋤草的三角鋸齒鏟子,因為他曾看見當時甘肅小腳婦女都跪在田裏鋤草,很辛苦。第二年(1944年)6月底華萊士到蘭州,帶來了幾十種飼草種子(其中有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種子)、‘蜜露’瓜種子和幾個鏟子,另外,華萊士本人送給我個人一些維生素和兩套由我們上大學的伊奧華(lowa)州生產的Sheffeurs牌鋼筆。我把飼草種子的大部分交給了天水的水土保持試驗站,瓜種子交給了甘肅農業改進所在蘭州的旱沙地中試種。鏟子讓雁灘的婦女們試用。這種鏟子,路易·艾黎也拿了幾個在山丹培黎學校試用了。

“1945年,蘭州收獲了第一批美國‘蜜露’瓜,我品嚐後,覺得瓜的甜度高於美國產的。當時,大家就把它叫作‘華萊士’瓜。1946年,蘭州有沙地的農民開始推廣了這個瓜。這個新瓜種是美國人送給中國的,不是中國人引進的。為了互惠,我選送華萊士一些‘珍珠梅’的種子,因為我引他去興隆山參觀成吉思汗陵(當時暫存在興隆山的廟裏)和天然林時,他看見了珍珠梅,很喜愛,並說在美國他沒有看見過這種植物,因此,我到秋天收了種子寄給他,希望他種在華盛頓。1947年我離開蘭州。50年代常吃到白蘭瓜,味道仍很好,後來,聽說品種退化了。退化的原因很多,自然雜交是其中的一個。但據一位蘭州老瓜農給我說,沙田裏種這種瓜,種了一年需要歇三年、五年,才可再種。但蘭州市要求生產這種瓜的每年計劃任務太大,蘭州附近沙田有限,在同一田裏不得不連年種植,不能輪作,使病蟲害日益嚴重,瓜的產量、質量都大大下降。他說這是主要原因。我從1972年起幾乎每年托親友從美國帶來比較抗病的新瓜種交甘肅農科院、農大和公社試種,希望有助於這種瓜的發展。1985年帶來‘糖母雜交改進種’的Grossman格柚斯曼博士曾來中國三次,每次都帶來白蘭瓜種子,現在甘肅推廣的‘綠肉’品係,就是他先帶來的。他是醫學院的教授,對中國極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