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像我聽到的:佛涅槃後,當時安陀國裏有一位乞食比丘①,喜歡獨居清靜的地方,精修眾戒,不犯威儀②。乞食比丘,佛祖是很讚歎的,並不像寺院的眾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乞食比丘,欲望少,知滿足,不儲蓄食物,不積聚財寶,遊行乞食,隨地坐臥,風餐露宿,隻求一食三衣,再無其他奢望,真是可尊可敬。在寺院裏的比丘,多欲無厭,貯聚財寶,儲蓄衣食,貪求吝惜,嫉妒爭紛,所以得不到崇高的名聲。而這位乞食比丘德行崇高,具備佛門果位,六通③三明④,住八解脫⑤,其名聲流傳四方。
當時,安陀國內有一位居士,敬信佛祖、佛法、佛僧三寶。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布施修德,名聲傳遍全國。他就拜請這位乞食比丘,終生供養。他想供養修下的福德,會隨積德的因緣得到福報。如果請乞食僧人,來到家裏供養,會妨礙眾僧的修行。道路很遠,寒暑勞苦,來世修得的福報也須勞苦思慮,出外尋找,才能得到。如果前往侍奉供養,來世受到福報時,就會坐受自然。居士敬奉三寶,信心淳厚,具辦種種色香味美的素食,派人按時送給乞食比丘,日日不忘。
當時,安陀國有一位長者,信仰佛法,崇敬三寶。隻有一個男孩子,正值少年,要送他出家求道。但要尋求一位德高望眾、深知佛法的好師傅,才想讓孩子去拜師出家。長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想:”投拜一位好師傅就會學到善法正道,投拜一位壞師傅,隻能學到邪門歪道。譬如風性雖空,如果從栴檀和瞻萄⑥香樹樹林中吹來,風中就會帶來宜人的香味;如果從糞穢和腐屍的地方吹來,風中就會帶來熏人的臭味。又譬如清潔幹淨的衣服,如果放在有香味的箱子裏,把衣服拿出來,衣服上就會有香味;如果放在腥臭的地方,衣服上就會沾上臭味。親近善友,則善心日隆;親近惡友,則惡性日增。因此,我應當把兒子托付給那位名揚全國的乞食尊師。讓兒子跟他出家學法。”
長者主意已定,就帶著兒子去拜見乞食比丘,對乞食比丘說:”我隻有這一個兒子,現在想讓他出家學法,希望大德高師哀憐,收為弟子,剃度為僧。如果你不接受他,我就把他帶回家去。”
乞食比丘用道眼一看,這孩子出家後,能持淨戒,會得佛道。立即收為弟子,剃度為沙彌⑦。
一天,居士受到另一位親厚居士的邀請,請居士夫婦全家第二天赴宴做客。第二天早晨,要出門赴宴時,居士心中不由地想道:”今天我們都去赴宴,誰來看守門戶呢?我家中如果還有男子,就留下一人看家。現在除我以外,都是男仆。平時他們要得到的,我們沒有給他們,要是他們偷拿家產,逃到別處去居住,我回來後,又到何處尋找呢?”
居士正在發愁為難時,他的女兒對父親說:”希望父親和母親,與僮仆一同去赴宴,我來看守家門。”
居士聽後,高興地說:”這就太好了,你留在家裏看守門戶,就同你母親留在家一樣,家中不會丟失什麼,我就放心了。”
居士帶領婦人和僮仆去朋友家赴宴。女兒便牢閉門戶,獨自留在家裏。
居士啟程赴宴,走得匆忙,忘記了給乞食比丘奉送供養。乞食比丘等著送飯不來,心裏想道:”現在天時已晚,世俗人雜事太多,或許忘記,不給我們送飯來了。還是派遣一個人去居士家索取為好。”
乞食比丘便把小沙彌叫來說:”你到居士家去索取供養,要莊重儀行。如來佛祖說的:入村乞食,莫生貪愛,就如蜜蜂采花,隻取甜味,不損花香。你今天也是一樣,到居士家取食,要收斂諸根,莫貪色聲,莫觸花香。如果能持淨戒,將來就能得道。譬如提婆達多⑧,雖然背誦了很多經典,但因為造惡毀戒,墮入阿鼻地獄。又譬如瞿迦利⑨惡言誹謗聖僧,造惡破戒,也墮入地獄。再譬如周利盤賬槃特⑩,雖然隻會背誦一句經偈,但因能持淨戒的緣故,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又以堅守淨戒的緣故,進入了涅槃的境界,受到永世的快樂……你今去乞供養,也不要毀破三世佛戒,汙染三寶,毀父母師長之榮。”
沙彌聽完師傅的教戒,向師傅施禮辭別,便前往居士家去索取供養。來到居士家門,見門牢閉,就用手敲門。
居士少女聽到有人敲門,就在門內相問:”你是誰?”
沙彌回答:”我是佛門沙彌,師傅讓我前來索取供養。”
少女聽後,非常高興,認為心中的願望今日要實現了。立即開門迎接沙彌。沙彌進門,見是一位少女,相貌端正,姿容嬌豔,年方十六,雙目燃燒著情欲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