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迦毗羅衛國時,一次進入王城乞食,來到弟弟難陀①家中,正好遇到難陀給夫人化妝,用香脂塗抹眉間。難陀聽到佛祖已進入院門,想出去迎見佛祖。夫人孫陀利對阿難說:”你快去看佛陀,我額上的化妝還沒有幹,你要很快回來。”

難陀很快出門,迎見佛祖,向佛祖致禮後,接過佛祖的食缽,回到家中盛滿了豐盛的食物端給佛祖。佛祖不接食缽。難陀又把食缽端給阿難。阿難也不接受食缽。並對難陀說:”你從誰那兒拿到飯缽的,你就還給誰。”

難陀無奈,隻好端著食缽,跟隨佛陀來到尼拘屢②精舍。·

難陀到達精舍後,佛祖立即讓剃度師給難陀剃須削發。

難陀不肯剃須削發,憤怒揮拳,並對剃度師說:”你要剃我的發,迦毗羅衛國所有人的頭發,你現在全部剃盡才行。”

剃度師不敢給難陀剃發,又來到佛祖麵前回話。佛祖問剃度師:”你為什麼不給他剃發?”

剃度師回答:”我害怕他,所以不敢給他剃發。”

佛祖聽說後,同小弟子阿難一起來到難陀身邊。難陀因害怕佛祖,不敢不讓剃度師剃發。難陀雖然剃發出家,但心中常思念家中的嬌妻。因佛祖常帶著難陀一起出行,難陀無法脫身回家。

後來有一天,輪到難陀看守房子,心中暗自高興:”今天真得便,可以回家去了。等到佛與眾僧都外出乞食之後,我就立即回家。”

佛祖與眾僧進城之後,難陀心想:”我應當為佛陀和師兄弟打好洗澡水,把澡瓶都盛滿水,然後再回家。”

難陀這樣一想,立時動手汲水,誰知剛把一瓶盛滿,另一瓶卻又打翻了。如像這樣,曆經多時,總是不能把澡瓶的水盛滿。此時,難陀心想:”我已無法把所有的澡瓶打滿水,就讓諸位師兄弟和比丘僧回來後,自己打水吧,我現隻好把澡瓶放在房子中了。”

難陀放棄打水,立即關閉門窗,準備回家。可他剛關好這一扇窗戶,那一扇窗戶卻又開了。剛關好這一間的門,那一問的門卻又開了。總是無法關閉好。此時,難陀心中又想:”既然無法全關閉,那我隻好不關而去了。縱使比丘僧的衣物有所丟失,我也有很多財寶,足可以補償。”

難陀想好後,立即走出僧房,準備回家,但他心中又想:”佛陀必會從這條大道上來,我要從另外一條道路上回家。”

佛陀知道難陀的心意,也從這條道路上回來。難陀從遠處看到佛陀後,立即藏在路邊的一棵大樹後麵。誰知樹神舉樹上升,停留在空中,難陀露地而立。

佛祖看到難陀後,又把難陀帶回精舍。佛祖問難陀:”你想念家中的嬌妻吧?”

難陀回答:”實在想念。”

佛祖立即把難陀帶到阿那波山上,又問難陀:”你的妻子美麗嗎?”

難陀回答:”美麗端正。”

此時,山裏跑來一隻又老又瞎的獼猴。

佛祖又問難陀:”你的妻子孫陀利,麵目端正,和這隻獼猴相比如何?”

難陀聽後,十分惱怒地說:”我的妻子美麗端正,人中無雙,佛陀今日為什麼拿我的妻子同這隻瞎猴相比呢?”

佛祖又把難陀帶到仞利天宮,和難陀共同遊觀天宮,逐個觀看。看到各天宮中的天子和天女,互相遊戲,十分快樂。隻有最後一天宮中,有五百天女,卻無一個天子。難陀感到奇怪,便問佛祖:”這是怎麼回事?”

佛祖說:”你親自去問。”

難陀前往,問諸天女:”各個天宮,都有天子,此宮中為何獨無天子?”

天女回答:”在人世間,佛陀的弟弟難陀,被佛陀逼迫出家,以出家學道的因緣,將來命終,轉生此天宮,就會成為我們的天子。”

難陀對天女們說:”我就是難陀啊。”說完就想進入天宮。

天女們說:”我們現在已是天女,你現在還是凡人。你回去過完人世壽命,轉生天上,才可以進此天宮。”

難陀回到佛祖身邊,把上述事全部告知佛祖。

佛祖對難陀說:”你妻子美麗端正,還是天女美麗端正?”

難陀說:”我的妻子同天女相比,就如瞎猴同我妻子相比。”

佛祖把難陀帶回人間,難陀為了轉生天上的緣故,從此,勤奮修行持戒。阿難看到後,給難陀贈偈言一首:

譬如羝羊鬥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

佛祖為了教導難陀,又把難陀帶到地獄。見到各個湯鍋,水開沸滾,都在煮人。隻有一口大鍋,燒水無人。難陀感到奇怪,就來問佛祖。

佛祖說:”你親自前往去問吧!”

難陀即便前往,來問獄卒:”各個鍋中都在煮人,為何這口鍋燒水鍋空,沒有煮人呢?”

獄卒回答:”在人世間,佛陀的弟弟,名叫難陀,如果他以出家修道的功德,就會轉生天上。如果他棄道破戒,以此因緣,天命終後,就會墮入地獄。所以我們現在燒開湯鍋,等待他的到來。”

難陀聽後,驚怕萬分,惟恐獄卒把他留下,立即高聲叫道:”南無佛陀,希望你保佑,把我帶回人間吧!”

佛祖對難陀說:”希望你勤奮修持,就會修得天福的。”

難陀說:”我也不想升天了,隻希望我不要墮此地獄。”

佛陀借此,為難陀講說聖法,一連七天,難陀聽聞佛法,便獲得了羅漢的果位。

難陀獲得羅漢果位後,諸位比丘僧讚歎地說:”世尊,這真是太奇特少有了!”

佛祖說:”不但今日是這樣,就是過去也是這樣啊!”

諸比丘說:”過去也是這樣?這事怎麼說,請世尊講給我們聽。”

佛祖說:”從前迦屍國王,名叫滿麵。比提希國有一妓女,容貌端正,非常漂亮。那時兩個國家,常積仇怨,互相爭鬥。國王身邊有一佞臣,經常對迦屍國王讚美比提希國有一妓女,美貌漂亮,世上少有。國王聽後,心中迷惑愛慕,就派遣了一位使臣,向比提希國討要這位妓女。比提希國王拒絕不給。迦屍國王再次派遣使臣,對比提希國王說:’隻求暫時相見,四五天後,就送她回到本國。’

“當時,比提希國王對妓女告誡地說:’你的姿態和所有伎能全都具備,你要使迦屍王迷戀於你,一會兒也不能遠離。’

“比提希王告誡完畢,就讓迦屍國使臣把妓女帶去。經過四五天之後,馬上派使者傳言說:’本國要舉行重大祭祀,這位妓女必須回國參加。等到祭祀完畢,再把妓女送回。’

“迦屍國王聽後,立即派使者把妓女送回本國。大祀完畢後,迦屍國王又派遣使臣討要妓女。

“比提希國王對使臣說:’明天就把她送去。’到了第二天,還是不送去。如像這樣的謊言,經曆多日。迦屍國王因心中迷戀這位妓女,就單身帶了幾個人要去比提希國,諸位大臣勸諫,他都聽不進去。

“那時,仙人山中有一個猴王,聰明博達,多有知識。它的妻子死後,又娶一隻雌獼猴為妻。許多獼猴都氣怒地斥責猴王:’這隻年少的淫猴,是大家共有,你為什麼要獨自占有呢?’

“獼猴王為躲避眾猴責難,就帶著這隻母猴,逃入迦屍國,投於國王宮中。眾獼猴追逐猴王,就一起來到王城。進城之後,揭瓦壞牆,弄得全城無法收拾。

“迦屍王對獼猴王說:’你現在為何不把這隻母獼還給眾猴呢?’

“獼猴王說:’我妻剛死,又未娶妻。大王為什麼要我把這隻母猴歸還給眾猴呢?’

“迦屍王說:’現在你的獼猴破壞攪亂我的國家,我怎能不讓你把它歸還叫?’

“獼猴王說:’這事難道不好嗎?’

“迦屍王說:’這事不好!’

“獼猴王再三反問:’這事不好嗎?’

“迦屍王依舊回答:’這事不好。’

“獼猴王說:’你宮中有八萬四千女人,你卻不喜歡,還想到敵國去追逐一個妓女。我今日沒有婦人,隻要此一隻母猴,你卻說不好。一切百姓,視你而活。你為了一個妓女,怎麼能舍棄他們。大王應當知道:淫欲之事,樂少苦多。猶如逆風拿著火炬,愚蠢之人,拿著不放,必然燒傷自己;欲望是不淨之物,就如一堆屎一樣;欲望現外形,就如薄皮覆蓋;欲望無回聲,就如屎塗毒蛇;欲望如怨賊,欺詐而近人;欲望如借貸,一定要償還;欲望真可惡,就如廁中花;欲望如疥瘡,向裏麵撓弄,就會更加厲害;欲望如狗啃骨頭,越啃涎唾越流,以為有味道,唇破齒掉,也不知滿足;欲望如渴人喝飲鹹水,越喝越渴;欲望如一塊肉,眾鳥爭相追逐;欲望如魚獸,因貪吃而至死;欲望的禍患真是太大了。’

“迦屍王因聽獼猴王的勸導,再沒去比提希國追求妓女。”

講到此處,佛祖說:”那時的獼猴王,就是我的現在之身。那時的迦屍國王,就是現今的難陀。那時的妓女,就是現今的難陀之妻子孫陀利。我在那時候,從淫欲的汙泥中救出難陀,今天也能度救他脫離生死之苦。”[注釋]

①難陀:人名,是釋迦牟尼的同父異母弟,姨母波閨波提所生。

②尼拘屢:梵文音譯,也譯為尼拘屢陀,是印度高大的樹,與中國的榕樹相似。尼拘屢精舍,即是迦毗羅衛國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雜寶藏經》卷8《佛弟難陀為佛逼出家得道緣》譯寫。原文見《大正藏》第4冊,第485頁。

二、此故事又見如下經典:

(1)《經律異相》卷7《難陀出家》。見《大正藏》第53冊,第35頁。

(2)《增一阿含經》卷7《火滅品》。載《大正藏》第2冊,第578頁。

(3)《增一阿含經》卷9《慚愧品》。載《大正藏》第2冊,第591頁。

(4)《出曜經》卷24《觀品》。載《大正藏》第4冊,第739頁。

(5)《法苑珠林》卷31《入道篇》。載《大正藏》第53冊,第451頁。

(6)《釋家譜》卷2《釋迦從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見《大正藏》第50冊,第59頁。

(7)《佛本行集經》卷57《難陀出家因緣品》。見《大正藏》第3冊,第911頁。故事更為詳盡。

(8)《敦煌變文集》卷3《難陀出家緣起》。見王重民、周一良等編著《敦煌變文集》第39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1版。

三、敦煌莫高窟此故事繪於第254窟(北魏)北壁東側。表現形式為組合式單幅畫,僅此1幅。

四、研究此故事畫的資料:

(1)史葦湘著《關於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見《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第185頁,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高田修著《佛教故事畫與敦煌壁畫》,見《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卷第206頁。文物出1984年第l版。

(3)賀世哲著《讀莫高窟第254窟《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五、新疆克孜爾石窟第206窟中繪有研究篇 敦煌石窟中的因緣故事畫概述

佛教因緣故事亦是敦煌石窟壁畫中繪製最多的佛教故事畫之一,從種類到數量都比本生故事畫多,麵積也比本生故事畫大。為了使廣大讀者了解莫高窟因緣故事畫的內容和藝術成就,現將本生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的區別,因緣故事畫的表現形式和時代特點概述如下:

一、本生故事畫與因緣故事畫的區別

佛教本生故事和佛教因緣故事都是依據佛教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輪回轉世這一基本教義而編造的。本生故事是釋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善行轉世的故事;因緣故事是佛家弟子和佛門信徒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故事。因果報應是這兩類故事的核心內容。佛教常以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來說明它們產生和變化的現象。其中事物產生或毀滅的主要條件叫作因,而外部的輔助條件叫作緣,合稱為因緣。佛教認為每人都受自己善惡行為招致的”三世二重因果”。即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中,現在之果,必有過去之因;現在之因,必有未來之果。在三世之中,每人的惡,將自食惡果;每人的善,將獲得善報。佛教就是利用三世兩重因果報應的因緣說教編造了許多故事,借以勸喻世人,敬信佛法,多做好事,積累功德,以得善報。這種故事就稱之為因緣故事。其實本生故事也是因緣故事,為了有所區分,把專講釋迦牟尼善惡因緣、輪回轉世的故事,叫作本生故事;把講佛弟子和眾生善惡因緣、輪回轉世的故事叫作因緣故事。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

(1)從故事主人上講,本生故事隻講釋迦牟尼一人的故事;因緣故事卻講佛弟子、出家僧尼、在家居士,以及一切眾生(包括動物)的故事。

(2)從故事時間範圍上講,本生故事隻講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因緣故事不僅講佛門弟子、一切眾生前世的故事,也講佛門弟子和一切眾生今世的故事。

(3)從善惡因果上講,本生故事絕大多數是講釋迦牟尼前世無私奉獻,忍辱善行,得到福報的故事;因緣故事不僅講佛門弟子、一切眾生得到福報的故事,也講得到惡果的故事。

(4)從故事講說人上講,本生故事多由釋迦牟尼本人講出;因緣故事不僅由釋迦牟尼講出,也由佛家弟子和其他信佛大眾講出。

以上四條隻是一個大致原則的區別,有時候一則佛教故事很難區別它是本生故事或是因緣故事。有的故事講佛弟子今世所得的福報,是前世善行的結果,但前世教他善行的人又是釋迦牟尼的前生,例如《五百盲人追佛因緣》。有的故事講外道師徒今世所得的惡果,是前世惡行的因緣。但前世他所做的惡行是對釋迦牟尼前生的迫害,釋迦牟尼勸導諒解了他,例如《提婆達多舉石毀佛因緣》。這些故事既是因緣故事又是本生故事。

還有一些佛教故事並不是一則獨立的故事,而是由幾個乃至十幾個故事組成。有的由一個故事為線索,串連幾個故事;有的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把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穿插交織在一起。因此,有時候很難劃分、區別這則佛教故事是本生故事,還是因緣故事。

我在《前世善行——敦煌壁畫本生故事》前言中已講過,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都不是真有其事,也不是釋迦牟尼創作的。其實都是古代印度、東南亞諸國優美的神話、童話、寓言等民間故事,隻是釋迦牟尼在講解佛教教義時作了改造引用。釋迦牟尼去世後,佛教徒在編纂佛教經典時,把這些故事記錄在了佛經之中。盡管他們對這些故事進行了畫蛇添足的篡改,加進了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宗教說教,但不是麵貌全非,故事的主體人物和內容仍然保留。由於這些故事原為勞動人民所創作,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願望和追求,不完全是消極的宗教思想和迷信。隻要我們剔除宗教說教的消極成分,絕大多數的故事內容還是積極健康的。有的故事熱情地讚頌了強不淩弱、互助團結,言必有信、忠於友誼,舍己為眾、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有的故事無情地鞭撻了那些恩將仇報的小人,揭露他們見利忘義的醜惡嘴臉,展示了他們做惡不得好報的可悲下場,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鮮明的是非善惡觀念。這也就是佛教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至今還被人民大眾接受、喜愛的原因。

以本生故事為內容繪製的故事畫,叫作本生故事畫;以因緣故事為內容繪製的故事畫,叫因緣故事畫。這兩種故事畫在表現形式和構圖藝術上大同小異,沒有嚴格的區別。

二、因緣故事畫的表現形式和時代特點

因緣故事畫和本生故事畫一樣,由於時代不同,佛教派別的興衰不同,其繪畫內容、表現形式、風格特點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時期有其主要的繪畫內容和表現形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北朝時期(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朝代)

北朝是莫高窟藝術的初創期,受西域小乘佛教思想和藝術的影響,壁畫的主體是表現小乘佛教思想的本生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但莫高窟中的因緣故事的表現形式,並沒有像本生故事畫經過了從單幅畫到組合畫,從組合畫到連環畫的發展過程。一開始便是連環畫的形式。北涼時期和北魏早期的洞窟裏,隻有本生故事畫,沒有因緣故事畫。北魏後期的洞窟裏才出了因緣故事畫。莫高窟最早的因緣故事畫,是畫在第257窟南北兩壁中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和《須摩提女請佛因緣》,其表現形式都是連環畫。

北壁的《須摩提女請佛因緣》故事畫是依據三國吳時西域高僧支謙譯《須摩提女經》所繪製的。故事的大意是:古印度滿富城奉行六道外師的巨富長者滿財,經過多方尋求,多次周折,終於為自己的小兒子找下了知友王舍城奉行佛教的巨富長者善給的女兒須摩提(漢譯善意)。善意美貌非凡,姿容嬌豔,有傾國傾城之美。但也和父母一樣,從小奉信佛教,崇敬佛法三寶。滿財長者把善意女娶到家中後,按照國法民俗要宴請六千個外道六師門徒。這些外道師徒赴宴時,赤身裸體,醜陋粗野,吃肉酗酒,不知禮法。善意女看到此情景後,拒不出門接待外道師徒。引起了賓客的非議不滿,得罪了公婆和丈夫。善意女閉門高臥,誰都不見。滿財長者為此十分愁悶。恰好一位得道高士來訪。滿財長者把此事向這位高士說了。高士昕後,十分驚喜,對滿財長者說:”你為我們娶來了佛門弟子,隻要你奉信佛教,請佛來到這裏說法,你就辦成了一件大事,你的媳婦也就敬奉你了。”滿財長者聽從高士的勸導,讓善意女請其尊師釋迦牟尼前來赴齋說法。善意女果然盛裝打扮,登上高樓,焚香請佛。香煙飄到佛處,佛知善意女的誠意,便同弟子各顯神通,從空飛達滿財長者家赴齋說法。外道六師看到佛門弟子的神通威力,無不驚歎,全部歸依佛門。滿財長者全家都做了居家佛門弟子。

此幅故事畫以連環畫和組合畫相結合的形式表現,共用17幅畫麵描繪了故事的主要情節。在藝術上有如下特點:

1.主題突出,剪裁得當。為了突出佛法無邊,降伏外道師徒的威力,古代畫師並沒有描繪故事中最生動、最有生活情趣的情節:滿財長者為子求親和善意女拒不接待賓客的矛盾。17幅連環畫麵中,隻在一幅組合畫中,用3個畫麵點出了矛盾:一座四方大院內,前後起重樓,中間堂屋內,善意女拒不施禮,外道師徒氣憤不滿;高樓下室,善意女臥床不起;高樓上層,善意女焚香請佛。第4個單幅畫麵是善意女同公婆全家供養迎佛。13幅畫麵用於對佛弟子各顯神通,來赴齋會的描繪上。其畫麵依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