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是為了給自己的實力保留餘地而巧妙地利用友方和敵方矛盾而達到對自己有利的謀略。當敵方行動已十分明了時,就想方設法誘導友方快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實力因而可以保存下來。
第四計以逸待勞
【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注釋】
困敵之勢:勢,趨勢、情勢。這裏主要指軍事態勢。全句的意思是:迫使敵人處於被動的軍事態勢。
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個方麵可以相互轉化。
“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蝕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
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原理和準則。
本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己,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現有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己方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非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獲勝。
【譯文】
迫使敵人處於圍境之中,不需使用武力;敵人的強勢消耗了,己方的力量也就增強了。
【戰例】
之一
戰國末期,秦國將軍李信率領大軍去攻打楚國,剛開始,秦軍一路攻下楚國數座城池,勢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的埋伏,潰不成軍,狼狽逃竄,秦軍損失慘重。後來,秦王重新起用已回故裏的王翦。王翦率領軍隊,在楚國邊境屯兵。楚軍得知立刻迎敵。老將王翦沒有進攻意圖,隻是一心一意地修築城牆,裝著一副固守不出的姿態。兩軍相對,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楚軍急於打敗秦軍,相持很久。王翦讓將士們吃飽喝足,緊張有序地訓練來增強全軍的戰鬥力。秦軍將士個個身體健壯,精神飽滿,平時軍隊不斷地操練,全軍的戰鬥力不斷增強,王翦心中自然十分欣喜。一年後,本已處於備戰狀態的楚軍,現在已鬆懈,多數將士毫無鬥誌,以為秦軍修築城牆是為了防守,隨後決定撤退。王翦認為現在是最佳出擊的時機,於是就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個個勇猛無比,殺得楚軍人仰馬翻,最後楚軍大敗。公元前233年,秦國消滅了楚國。
之二
三國時,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痛不欲生,便決定報仇雪恨,要起兵東征,這時眾大臣直言相諫,都沒有改變劉備的決心,劉備與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劉備是重情重義之人,其弟關羽被殺之仇不共戴天,任何人勸阻也是徒勞無益的。於是劉備決定禦駕親征,他率領七十五萬大軍伐吳。蜀軍一路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一帶,深入吳國腹地幾百裏。孫權命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戰。陸遜熟讀兵法,正確地分析了當前形勢,認為劉備銳氣正旺,並且處於上風,吳軍難以獲勝。於是決定實行以退為進戰略,以坐觀其變。吳軍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幾百裏的山地一帶一時難以收展,反而處於不利地位,有力使不上,鬥誌消沉。相持半年,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裏,首尾難以相應,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大忌。陸遜見時機已成熟,便下令全軍反擊,打得蜀軍落花流水。陸遜一把火,燒毀蜀軍幾百裏連營,蜀軍亂成一片,傷亡慘重。這一把火,險些讓劉備喪命。陸遜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前人之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譯文】
這是調動敵人的策略。兵書說:“凡是先進入戰地等待敵人,就會顯得安閑;後進入戰地倉促與對方作戰,就會出現疲勞作戰被動的局麵。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總是能夠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而不會讓敵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兵書上主要是討論對敵作戰的方法,這裏主要是討論戰爭或者戰鬥的形勢。其主要的目的不在於選擇有利地形以等待敵人,然後再殲滅他,而是強調化繁雜為簡單,以不變應付萬變,以小變應付大變,以靜製動,小的行動應付大的行動,以抓住事物關鍵,從容地應付周圍各種環境和事變。比如像管仲以軍令放在內政事務之中,以實實在在加強戰備;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堅守雁門關,久不出戰,隻是不斷地充實、壯大自己,最後大破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