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例中講的虞詡智騙羌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好例證。他故意說等待援兵,讓敵人鬆懈鬥誌,分散了敵人的兵力;他日夜行軍,充分利用了時間;他還每天增加用灶的數量,讓敵人誤以為援軍已到,不敢貿然出擊,目的在於擾亂敵人的意圖。這樣就充分發揮了主動性,牽著敵人“鼻子”走,以己方的意圖隨意調動敵人,當敵人由主動變為被動時,就可利用占有優勢的條件,從而,一舉打敗敵人,獲得最終的勝利。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原文】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注釋】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反兵,回師反撲。全句的意思為:逼迫敵人太緊,可能因此拚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削弱他的氣勢。
兵不血刃:兵,兵器。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沾血。
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全句的意思為: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和耐心,就會有大吉大利。
【譯文】
逼迫敵人太緊,就會遭到拚死反撲,讓敵人逃走,反而會削減敵人的氣勢。追擊敵人,緊緊地追隨他,不要過於逼迫他,消耗他的精力,消磨他的鬥誌,等敵人兵力分散時再去捕捉他們,這樣不經過血戰就可以贏得勝利,按需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讓敵人誤以為還有一線生還的希望。
【戰例】
之一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戰爭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
蜀漢建立以後,定下北伐,光複漢室的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對蜀國燒殺搶掠,搞得民不聊生。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沒有後顧之憂,決定親自領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引誘敵人出來對戰,事先在山穀中埋下重兵,孟獲被誘入埋伏圈內,戰敗被擒。按理說,敵軍主帥被生擒,敵軍一時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若乘勝追擊,敵軍大大可破。但是諸葛亮想到孟獲在西南地位很高,很有威望,如果讓他心服口服,主動投降,才能使南方穩定。相反之下,南方各個部落仍會侵擾,後方難能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用“攻心”
戰術,斷然放掉孟獲。孟獲聲稱下次定能打敗諸葛亮,諸葛亮笑而不語。孟獲回營以後,拖走河上全部船隻,據守瀘水南岸,妄想阻止蜀軍渡河,此種做法並沒有難倒諸葛亮,他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偷地渡過河,並偷襲了孟獲的糧倉。孟獲大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軍師諸葛亮,趁孟獲不曾防備,將孟獲捆綁起來送到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然不肯服輸,再次將他釋放。以後孟獲耍許多計謀,都被諸葛亮慧眼識破,被諸葛亮生擒七次。在最後一次生擒孟獲後,諸葛亮並沒有把他殺掉,而是放了他,最終,孟獲領會到諸葛亮的恩情,願意為蜀國效力,永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興兵北伐。
之二
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西晉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軍隊。王浚實力強大,石勒惟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金銀珠寶,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國家衰敗,中原無主,隻有你名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枝加葉,說得王浚心裏樂滋滋的,便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遊統,伺機謀叛王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