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小國,其實這是誤解。日本並不小,它有3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隨處可見櫻樹,其種類多達340種以上,最常見的一種為之“染井吉野”櫻花,占全國櫻花總數約八成,除衝繩及北海道北部之外,其他地方都遍布其蹤影。
作為中國的近鄰,日本中國交往頻繁,從很早開始就有了交往。日本的文字就是根據漢字演變而來的。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西方文明又為日本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現在的日本,無論建築風格,還是民主方式都模仿著歐美大陸,而在日本人心中,那傳統的道德傳統與文化習俗卻從未磨滅。這裏麵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的影子,但還可以看到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東西。
第一節 揭開曆史的麵紗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人確信的說法是,日本民族是由中國漢族、西伯利亞通古斯人、中國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
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和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屬中國領土,在此期間和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裏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2008年,中國一些新聞媒體報道稱,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徐福與日本有著密切的關係。徐福是中國兵家泰鬥鬼穀子先生的徒弟。
鬼穀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之後,成為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出師時,是秦始皇登基前後。為了給奏始皇找到長生不老藥,徐福以500童男、500童女,乘大船到蓬萊仙島尋訪神仙,求長生不老藥。這是徐福給秦始皇的承諾,但是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州)。徐福曆盡千親萬阿肯苦,還是沒能找到長生不死之藥,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複返。
徐福就在九州島定居下來,向當地土著居民教授農耕知識和捕魚等技術,捉進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因此深受日本人的敬重。
日本人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一些學者認為,日本的始皇帝就是徐福。雖然日本人知否認,但曆史事實還是能說明問題的。
大多數日本人至今還相信他們是神的後裔,正像兩部最早的編年史《古事記》(古代傳說)和《日本書記》(日本編年史)所記載的那樣。
根據這些編年史,日本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於公元前660年登基的,這個時間正好是徐福登陸日本的時間。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兩部作品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
知識小百科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698~770),中國名晁衡,日本奈良時代入唐留學生。入唐後始稱漢名“仲滿”,後改朝衡、晁衡。
開元五年(717,養老元年)隨遣唐使使舶從奈良(平安京)出發經福岡,取道南路西航,從中國揚州登陸,同行有玄昉、吉備真備、大和長岡、井真成等557人。同年9月到達長安入太學學習。後中進士第,在唐曆任司經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秘書監兼衛尉卿。工詩文,與大詩人王維、儲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賜名晁衡。開元二十一年,請東歸,玄宗未許。天寶十二載(753),隨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東歸,途中遇暴風,漂流至安南。十四載,輾轉再返長安。時誤傳其遇難,李白曾有《哭晁卿詩》以悼之。其詩作存於《全唐詩》中。《古今集》載其和歌一首,為在唐思鄉之作,後被選入《百人一首》。《大日本史》卷116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