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戰後崛起的日本經濟(3)(1 / 2)

自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機器人的數量開始增加。從80年代後半期到90年代初的泡沫經濟時期,機器人數量激增。泡沫經濟破滅後,雖然機器人產量迅速減少,不過,出口數量器卻激增。據統計,2007年日本機器人銷售額為5850億日元,其中出口額達到3730億日元。2010年,日本機器人出口額又有所增加。推動機器人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向海外發展的日本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同時海外的汽車製造商也開始積極地引進機器人。現在,日本機器人主要用於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機械產業。電子機械產業中的電子零部件封裝、半導體封裝、無塵室、組裝等領域占了機器人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日本從事機器人製造的廠家非常多,競爭十分激烈。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發、改進。此外,在生產技術能力不斷提高及精確的設計規格要求下,汽車業和電子產業等大的用戶也紛紛同機器人製造商進行聯合開發。

在日本,對零部件、傳感器、電機等機器人製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元器件製造技術進行研發的相關產業的不懈努力,大大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不斷升級。機器人製造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政府為了促進機器人的普及和利用,對使用機器人的企業實行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比如給企業減稅、優惠貸款、幫助融資,等等。

優惠政策的實施,促進了企業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近年來,日本機器人產業從整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機器人的性能,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目前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於“智能化”的推進,機器人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促進了產品多元化的發展。

隨著機器人科學的發展和製造精度的提高,形形色色的機器人已經開始大規模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他們扮演玩具、清潔工、警衛等角色。

不過,這些機器人在日本大阪大學石黑浩看來,不算什麼。

2006年6月,在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期間,石黑浩帶著他的作品——“複製人二號”第一次公開露麵。雖然“複製人二號”,聽起來不像一個美女的名字,不過,這個機器美女倒有幾分本領,憑著酷似真人的外表,“她”吸引了無數參觀者,並引起陣陣驚歎。

但美中不足的是,“複製人二號”並不能完全自由地模擬出人類身體的動作。目前,她隻能端坐著與人交流,還不能站立與行走。

2007年4月,石黑浩成功做出了自己的替身——機器人雙子星。

“雙子星”機器人無論從膚色、眼鏡,還是發型、神態都與石黑浩本人完全一樣,如果不仔細辨認,還真以為他是石黑浩。

石黑浩在“雙子星”皮下安裝了50個傳感器和電動機,由他負責控製。有了這些儀器,“雙子星”可以用“眼睛”看東西,可以通過內部揚聲器與他人交談。如果你戳它一下,“雙子星”還會聳聳肩或皺下眉頭。當往它體內注入壓縮空氣時,機器人的胸部會有起伏變化,就像是真人在呼吸。

繼發明“雙子星”仿真自己後,2010年04月石黑浩又研製出了仿真一名年輕模特的Geminoid TMF機器人。

知識小百科

日本科學家石黑浩

石黑浩是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智能機器人與信息傳遞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他以前負責開發通過視頻判斷人是否有犯罪傾向的技術,後來從事機器人研發工作。

3.神奇的太空計劃

“電梯向上運行,乘客們請注意,下一站是宇宙!”這樣的情節過去隻能在科幻小說中看到,但在日本,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著手將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不需要依靠火箭的助推,人類完全可以直接進入太空。

他們的想法是,計劃在距離地球赤道上空3.6萬千米的上空發射一顆靜止衛星,從衛星上垂下一條納米材質的電纜。利用這條電纜,再安裝升降電梯,製成電梯性質的宇宙船。2008年9月,這一片計劃獲得了政府的支持。

為了取得平衡,避免靜止衛星因電梯太重被拉回地麵,在衛星的上麵,還要架設另外一條電纜。上半部分的電纜懸浮在太空中,以緩解“太空電梯”承受的地球引力。

火箭發射升空時,需要大量為脫離地球引力的燃料,“太空電梯”則不需要這些,加上旅程短,成本隻是目前太空旅行所需費用的百分之一。屆時,“太空電梯”完成,遊客們可以花很少的錢,完成自己旅遊太空的夢想了。

整個工程建設費用預計將達到1兆日元(1萬億日元,約合670億人民幣)。

太空電梯將由長達10萬千米的太空電纜牽引,如果電纜強度不夠,勢必承擔不起太空電梯的重量,如有不慎,電纜甚至可能在半空中發生斷裂。日本科學家發現,要承擔太空電梯的重量,需要比鋼鐵硬度高180倍的電纜。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終於開發了一種叫做“碳納米管”的纖維,可達到所需強度的1?4,這是已知的最接近標準強度的物質。研究小組的50名科學家、大學教授和航天工作者還將研究的另一個主要課題是如何提高“太空電梯”的運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