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比其鄰居生長得快,以便遮掩鄰居搶奪陽光。有些會用含毒的觸須,或向水裏釋放致命化學物質,清除其領域內的對手。
此外還有吃珊瑚的動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鸚嘴魚和刺冠海星。這種海星往往把腹腔吐出來貼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數量會周期性地劇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幹二淨。海洋風暴和旋風也不斷破壞和侵蝕珊瑚礁。
珊瑚礁不斷生長,新珊瑚礁露出水麵,很快就蓋上一層白沙,上麵長起植物。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長的植物,繁殖速度十分驚人。它們結出的耐鹽果實可以在水上漂浮數月,漂到適合的地方,發芽生根,為其他植物的生長鋪平道路。鳥類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長作出重要貢獻,它們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在礁上,其糞便則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鷗喜歡吃龍葵屬的漿果,把其種子散布在島上。黑燕鷗常在腺果藤樹上築巢,其黏性種子往往附在黑燕鷗的翅膀上傳播。
大堡礁有數量龐大的熱帶魚,還有斑斕奇異的活珊瑚,顏色斑斕、形狀百怪:有的像生物,原地浮動不停;有的像植物搖曳滋長。珊瑚的顏色比陸地上植物的色彩還豐富絢麗。加之遊弋穿行其間的熱帶魚群,你會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活的藝術宮殿,心曠神怡之際,便想打破這種隻可視不可觸的神秘感,能否入水也身曆其境呢?
你會得到一付斯諾克令潛水呼吸換氣管,穿上漂浮上衣,戴上潛水鏡,縱身入海。隻要保持換氣管浮出水麵,你就可在海中前行,在水下仙境盡情欣賞。如果你想潛水看深水海底風光,便可租一套專業潛水服。專業人員會給你上一堂快速的訓練課,然後由當地向導陪伴你在水下參觀。當你與有著四種顏色的海葵魚擦肩而過之時,竟會產生遜色與自卑感,因為那些聞所未聞華麗而高傲的魚民們,並沒有對你這個外來巨物有絲毫好奇與畏懼感,依然行蹤如常、目不斜視。這是海洋生物的王國,一個絕色神奇的自由世界。它讓你癡迷陶醉,讓你不思離去。欣賞之際會萌生了愛與保護它的意識:人類千萬不要打破汙染這天然完美的淨“土”。由於澳大利亞人環保意識較強,且人口較少,海洋資源原始狀態還未被破壞,使我們現在還能享受觀賞到大量罕見的珊瑚和美妙的熱帶魚,當然還能得到足夠的海洋特產,像珍珠、珍貝、海參、鮑魚的施惠。
5.鳥鳴百囀
澳大利亞的樹多,花多。暫且不說花草,僅觀察澳大利亞的樹,就多得很,舉目望去有七八棵,或是一片樹林。有高大的桉樹、柞樹、各種杉樹,還有棕櫚、檳榔、芭蕉等,單是桉樹就有30餘種。樹多,鳥兒自然就多。鳥多,首先是聽到的。清晨,東方泛白,即有鳥鳴,初次兩三聲,漸有回應,五六聲,當東方變紅時,群鳥啼鳴,聲調百轉。
在百鳥群聲的合唱中,有幾種鳥雖然算不上鳥中的歌星,但是它們的鳴叫聲使你記憶猶新。
中國人曆來把烏鴉看做是不祥之鳥,“烏鴉叫,禍事到”這句警語一直在中國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可是澳洲人卻不是這麼看待烏鴉。
澳洲烏鴉每天叫得很早,清晨五六點鍾,它們就開始出巢鳴叫,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從房後飛到房前,四五成群,呼朋引類,叫個不停,“啊O!啊O!啊-!”前兩句高平調,有1/4休止符,後一句降調下滑音,猶如對前兩句話語的十分肯定的應答,或是大徹大悟的感歎。
這叫聲,聽起來也還總有點滑稽。北半球的烏鴉就很少鳴叫,澳洲烏鴉體型較大,鳴叫聲也大,在眾多的鳥鳴聲中,與眾不同,自成腔調。
澳大利亞人並不把烏鴉看做是不吉祥的鳥,不然,烏鴉整日裏這樣“啊O”、“啊O”的叫聲,該有多麼惱人啊!
澳洲的鸚鵡很多,有50餘種,單從羽毛的色彩上分,就有五六個大類。
最常見的是紅頦綠鸚鵡和黃頦綠鸚鵡。這兩種鸚鵡尾羽均為墨綠色。不論坐在車裏還是走在人行道上,鸚鵡的鳴叫聲總是不絕於耳,“嘰嘰嘎嘎”。叫聲洪亮清脆,尤其是尾音頗有剛性。有時你感到叫聲就在頭頂的樹上、身後很近的地方,可是突然又會從前麵傳來那歡快的叫聲。仰首望去,“尋它千百度,原來竟在樹葉茂密處”。桉樹的樹葉隻長在枝條的末端,一叢叢,一團團,猶如水墨畫點染上去的一般,原來鸚鵡就在樹葉叢中吃桉樹花蜜。當你發現它們時,它們又會歡快地邊鳴叫邊飛向另一棵樹去。鸚鵡鳴叫聲的句式變化較多,總有興高采烈的勁頭,還有點頑皮的味道。這鳴叫聲與北半球籠中養的牡丹鸚鵡的鳴叫聲很相似,大概是鸚鵡的“甲方言與乙方言”的關係吧。
澳大利亞還有一種鳥的叫聲,既不是“嘰嘰”也不是“嘎嘎”,而是“咕咕”,這種鳥就是鴣鴣鳥。鴣鴣鳥的共鳴腔一定很大,鳴叫聲傳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