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海上星辰,滄海桑田(5)(1 / 2)

在西爪哇境內,雅加達以南不到100千米的勒巴縣裏居住著一個至今仍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少數民族——巴都依族。他們的祖先是巴查查蘭王國卜拉希·西利萬吉王室的貴族。大約在公元1523年,伊斯蘭教勢力控製了西爪哇,多數人都皈依了伊斯蘭教,而這批王室貴胄卻拒不接受。為了堅持原來的信仰,維護自己的文化,他們便逃進勒巴縣境內的深山老林,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400多年來,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卻一成不變地保持著他們16世紀時的生活模式。為抵製外來文化的影響,他們製定了一係列不成文的法律和禁忌。巴都依族的禁忌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其核心思想是忌享樂、避邪惡。由於長期不與外部世界接觸,巴都依人很少關心本民族以外的政治變遷,自他們的祖先遷至密林深處以來,印尼已經曆了多次改朝換代,並不斷遭到外敵入侵,但對巴都依人來說,這一切似乎都與其無關,他們依然默默無聞地生活在他們小小的天地裏,對近十幾年來印尼的總統選舉,他們也沒有表現出絲毫興趣。他們的態度是,誰上台都無所謂,無論誰執政,他們都做順民。

2.五教並存的宗教信仰

印尼是個人人信教的國家。在印尼的憲法中,規定了建國五項基本原則,其中第一項便是“信仰神道”,因此從理論上講,居民都有信仰宗教的義務,無神論者被視為異端。國家也重視宗教教育,各類各級學校都開設有宗教課,以伊斯蘭教課程為主,印尼政府中還專門設有宗教部,負責管理宗教事務,這在世界其他國家是較為罕見的。

印尼是個多元宗教的國家。印尼人信仰的宗教不僅有伊斯蘭教,而且還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孔教、道教、原始宗教等。

其中伊斯蘭教是印尼最大的宗教,其信徒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7%,雖然印尼全國人口中伊斯蘭教徒占絕對多數,但印尼政府曆來實行政教分離的政策,伊斯蘭教不是印尼國教,印尼也不是伊斯蘭教國家。各種宗教在印尼享有平等的地位。

教徒虔誠程度因人而異。

印尼人雖人人信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深明教義、嚴格履行宗教義務的虔誠信徒。

人們對宗教的虔誠程度往往因受地區、民族、曆史、自然環境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而千差萬別。虔誠的教徒不乏其人,掛名的教徒也為數不少。尤其在當代,有的人因為生在信仰某種宗教的家庭中,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該宗教的教徒,但他們對宗教教義知之不多,有的甚至一竅不通。也有人選擇某種宗教純粹是形式主義,由於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影響,在一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頭腦裏,宗教意識在逐漸淡化。

在印尼現有的各種宗教中,隻有原始宗教是印尼土生土長的信仰,其他則都是從外國傳入的。這些外部宗教的傳入並在印尼傳播,經曆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每個新宗教的傳入都曾對原有的宗教產生過強烈的衝擊,卻都未能完全摧毀原有的宗教,從而形成了當今印尼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麵。

原始宗教產生於史前時期。表現為精靈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遠古時期的印尼人相信“萬物有靈”。例如,印尼至今還有不少人相信,如果在古老的榕樹下許願,榕樹的精靈就會幫助他實現願望;有些印尼婦女相信,如果她們穿上有蛟龍圖案的蠟染衣裙,精靈就會幫助她們征服丈夫的心。祖先崇拜是指對祖先靈魂的崇拜,祭祀祖先以求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護。印尼人還相信鬼神,例如印尼的農村中至今還有人相信“菜籃神”,實際上它是一種扶乩。祈求“菜籃神”的方法是:在菜籃上方的把柄上吊一根細棍兒,菜籃裏墊上布,布上放沙。兩人扶住菜籃,輕輕晃動。細棍兒就在沙上畫出模模糊糊的字形,據說這就是“菜籃神”的指示。這也是神靈崇拜的一種表現。

目前,在印尼一些人煙稀少的小島或大島的深山密林中仍生活著一些“未開化的民族”。他們有的仍處於刀耕火種、原始拋荒的時代;有的完全與世隔絕,依然按自己固有的原始方式生活。他們一般都恪守自己的原始信仰。

最早傳入印尼的外來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當時印度南部一些國家國勢強盛,海上貿易發達,一些南印度人在與印尼人的通商中逐漸把印度文化帶到了印尼。後來,印尼一些王國的王侯們把信奉婆羅門教的南印度僧侶請到印尼,專門傳授這種宗教。有些印度婆羅門教教徒開始在印尼定居,與印尼人通婚。於是婆羅門教漸漸在印尼傳播開來,為印尼人所接受。印尼人信仰的是婆羅門教中的濕婆教,崇拜濕婆及其妻子杜爾佳和兒子佳尼沙。後來婆羅門教衰落,佛教興起,印尼在7世紀後成了東南亞的佛教中心,當時我國唐朝的高僧義淨曾在室利佛逝王朝時期在印尼學習佛教經文。10世紀後,經過改革的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開始從南印度傳到印尼,它壓倒其他宗教而成為當時印尼影響最大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尼都曾鼎盛一時,留下許多輝煌的曆史遺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爪哇島上的佛教“千佛塔”婆羅浮屠佛塔及甫蘭班南陵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