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政府鼓勵多元文化的並存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加拿大是由許多不同民族的人組成,被稱為“移民的國家”。在加拿大有很多專為華人服務的團體和機構,不少機構還得到政府的資助。
加拿大幅員遼闊,是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位於北美大陸的北部,一直延伸到北極圈內。境內遍植楓樹,每到秋天,滿山遍野的楓葉或呈橘黃,或顯嫣紅,宛如一堆堆燃燒的篝火,因此加拿大有“楓葉之國”的美譽。加拿大國旗上的楓葉代表了加拿大人對楓葉的鍾愛。
第一節走進加拿大
加拿大位於北美大陸的北端,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與美國本土毗鄰,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西北與美國阿拉斯加州接壤。加拿大國土總麵積約為99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國家,與美國的陸界接壤5500餘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的邊界線。加拿大人口有3361萬(2009年),居民中英裔占42%;法裔占27%,多集中在魁北克省;土著人(印第安人、因紐特人、米提人)占3%,多分布在北部地區;其餘大部分為歐亞國家移民後裔。
英語、法語均為官方語言。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1.移民大國——加拿大成長史
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遠古時期從亞洲東北部越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公元10~11世紀,北歐人從格陵蘭島渡海來到今紐芬蘭省海岸。16世紀,人口達到20萬,他們多以狩獵和捕魚為生,使用石器工具,用獸皮製作衣服。部分人為半定居居民,從事農業生產。
在這一時期,許多航海家為了尋找黃金和通向亞洲的西北通道,紛紛揚帆北美,從南至北探察了大西洋沿岸,揭開了北美新大陸的麵紗。
1534年法國航海家多次到加拿大東海岸探險,並把這一帶稱為“新法蘭西”。他們行至聖勞倫斯灣,沿聖勞倫斯河上行,到達今魁北克、蒙特利爾地區,打開了通往加拿大內陸的道路。1603~l608年,法國人在芬地灣建立居留地,在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城。新法蘭西逐漸發展成為皮毛貿易基地。1663年,新法蘭西殖民地成為法國的一個行省。18世紀初,其統治範圍北達哈德遜灣,西至大湖區,南到密西西比河口,建立了以新奧爾良城為中心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法國的皮毛營運商、探險家和傳教士還深入到西部地區。
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都建立了永久居住地,盡管來自兩國的定居者貿易自由,但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仍然依賴本國政府。1763年簽訂的《巴黎條約》使6萬法國定居者生活在英國人控製的土地上。177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魁北克法案》,確定了英國刑事法和法國民事法,保證法國殖民者享有語言和宗教的自由。幾年後,英國政府設立兩個行政區——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他們分別是今天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行政上設有地方長官、立法委員會和選舉產生的地方議會。
1793年,蘇格蘭移民、探險家麥肯齊沿皮斯河越過落基山脈,到達太平洋沿岸,首次完成了橫跨大陸的探險。19世紀上半葉,英國向加拿大移民激增,殖民地經濟發生變化。
1837年,加拿大爆發小規模武裝起義,迫使英國當局進行改革,資本主義工商業初步發展。運河的開挖、鐵路的修築使東部各孤立地區的經濟連成了一體,並開始向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區移民。19世紀五六十年代,加拿大在英國的支持下進入謀求聯合和爭取自治的時期,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新不瑞陸克聯合成立了聯邦製國家加拿大自治領。此間,加拿大形成兩大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1870年加拿大自治領以30萬英鎊和部分土地為代價從英國手中取得西部、西北部的土地所有權,先後建立了曼尼托巴省、薩斯喀徹溫省、艾爾伯塔省和西北地區、育空地區。1871年和1873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和愛德華王子島加入聯邦。至此,除紐芬蘭外,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半個北美大陸已統一於加拿大自治領中,1880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橫貫大陸的鐵路幹線建成,以鐵路為主的全國交通運輸網開始形成。大批移民西進,大片土地被開墾,農場數目激增,西部草原成為世界最大穀倉之一。新的礦產資源接連被發現,采礦、電力、鋼鐵、鐵路設備、農業機械等近代工業得到發展。一批新城市出現,蒙特利爾和多倫多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加拿大資本主義進入迅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