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名人輩出的加拿大(2)(1 / 2)

從20世紀40年代晚期到60年代中期,特魯多是一位活躍在蒙特利爾的知識分子。1949年魁北克爆發了石棉工人罷工,特魯多是工人的積極支持者。1956年他編輯了一本關於此次罷工的書——《石棉的罷工》,提出此次罷工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標誌著人民開始反抗法語宗教勢力和英語商人階層的保守統治。而這種保守勢力的聯盟在魁北克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還創辦了《自由城市》,這本雜誌成為了寂靜革命時知識分子的大本營。

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特魯多曾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他支持過加拿大新民主黨的前身社會民主聯盟黨。由於他訂閱過左派的出版物,並且去莫斯科出席過會議,在50年代他上了美國政府的黑名單而被禁止入境。在莫斯科,因為向斯大林的塑像投擲雪球,他曾被當局短暫拘留。1961~1965年在蒙特利爾大學擔任法學副教授期間,他的政治立場轉向自由主義。1965年,在朋友的遊說下,他加入了自由黨,參加大選。1965年,特魯多更被任命為皮爾遜內閣的司法部長。

在司法部長任期內,特魯多主持廢除了刑法中反同性戀的條文。

他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評論:“政府不該管這個國家臥室裏麵的事。”特魯多還放鬆了關於離婚的條文。1967年,加拿大迎來建國100周年,皮爾遜總理宣布退出政壇。特魯多參加了自由黨領袖的角逐。他開展了充滿活力的競選活動。受到當時反主流思潮影響,很多青年人把特魯多視作他們的代表和新一代的標誌。

2.促進了多元化

1968年4月的自由黨大會上,特魯多擊敗很多資深自由黨閣員成為黨魁。很多人懷疑他過於激進,不適合國家領導人的職位。黨內保守派因此對他有些疏遠。但是特魯多的個人魅力使他擁有前所未有的人氣,甚至出現了“特魯多熱”現象。1968年聯邦大選時魁北克省慶祝遊行中,一些分離主義分子發動騷亂,有人向特魯多就坐的看台投擲石塊和瓶子。特魯多拒絕助手們對自己采取保護措施的要求,鎮定自若地坐著麵對暴徒。作為一位年輕政治家,特魯多表現出的勇氣給加拿大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他輕鬆地贏得了大選,擔任加拿大總理。

在擔任總理執政期間,特魯多推行參與式民主,作為建設加拿大公平社會的手段。可能是由於缺乏黨內支持,他想讓更多公民參與政府管理的願望遭受了挫折。後期他轉而反對在代議民主製度中加強公民參與的意見。不過對新實施的全民醫療保健製度以及地方發展規劃,特魯多都很積極地推行,因為兩項都有利於社會公正。

1970年魁北克發生了“十月危機”。恐怖組織魁北克解放陣線(FLQ)的一些成員綁架了英國貿易專員詹姆斯·克羅斯和省政府閣員皮埃爾·拉波特(後遭綁架者殺害)。應蒙特利爾市長和魁北克省長的請求,特魯多宣布了戒嚴。雖然此次事件一直頗受爭議,大多數民眾,包括魁北克人,似乎都支持特魯多堅決果斷的行動。在危機中,當有人問特魯多要采取什麼程度的措施來對付恐怖分子的時候,他簡短地回答:“看我的!”作為挽救克羅斯生命的交換條件,5名FLQ 恐怖分子獲準流亡古巴。次年他們返回加拿大時全部被捕。以此可以看出特魯多是魁北克獨立運動的堅定反對者,他為加拿大的領土完整與魁北克派有過多次激烈的衝突。

在外交政策上,特魯多希望加拿大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他同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如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美國的吉米·卡特都有良好的私人關係。

1970年,他領導的加拿大政府也早於美國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1973年他訪問了中國。1976年,特魯多禁止台灣代表隊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蒙特利爾奧運會,即使代表隊已抵達蒙特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