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的基本原則是以最小的犧牲獲得最大的成果,換言之,即以較少的成本獲得較大的銷售額。但銷售額不論怎麼提高,成本花費過大,不出絲毫利潤的經營毫無意義。相反,隻關心降低成本,疏忽了增大銷售額也會讓人傷腦筋。
公司降低成本的努力,是為了在擴大利潤幅度的同時,提高銷售。通過降低成本來降低價格,由此把顧客拉到本公司,即是,為了提高銷售額而努力降低成本。
當然,經營變為價格競爭並不是令人高興的事,這樣一來,不管怎樣說規模大總會占上風,中小公司沒有獲勝的優勢。因此,為了以最小的犧牲獲得最大的成果,與自己的公司:置身在哪一行業,進入哪一種事業有密切的關係。在此暫且談這個問題。
總之,確實希望公司主在考慮成本的時候,不要隻看與成奉有關的數字,必須具有包括銷售額在內的整體經營視點,這是成本管理負責人與經營者的基本不同點。成本管理負責人應傾注全力降低成本,而經營者去關心此事卻是錯誤的。有的經營者隻會經常一個勁地喊:“要降低成本,降低!”應該考慮一下是否說得過頭了。
那麼,經營者對有關成本的那些數字,怎樣看才行呢?
(1)相對於銷售額花費了多少直接成本
公司主不應該看直接成本多少,而應該看相對於銷售額的比率。在其意義上,把附加價值比率作為指標最合適。附加價值即公司活動所產生的新價值,一般來說,包括零售和批發業的商業是指銷售額總利潤(銷售額減去銷售成本),製造業等工業是指加工額(生產額或銷售額減去材料費、外協費),建設業是指完成加工額(完成工程額減去材料費、勞務費、外協費),這些數字相當於附加價值。附加價值與銷售額之比為附加價值比率,這幾年的大致平均值,製造業為41%—42%,建設業為27%—28%,批發業為18%左右,零售業為大約 30%。如果本公司的數字比這些平均值低,說明直接成本花費過多,在這種情況下,努力降低進價,降低對外協作成本等等,將成為經營的重要課題。
(2)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費了多少
指標為銷售管理費。銷售管理費是指銷售員工資、運輸、廣告宣傳、接待交際等銷售費加上事務員工資、辦公用品、差旅、通訊、房租等管理費。銷售管理費與銷售額之比即銷售管理費比率,平均值製造業大約19%,建設業大約14%,批發業16%-17%,零售業大約28%。超過了這個數值,則說明比其他公司銷售管理費高,因此,必須展開節儉經費的運動。
(3)人事費的大小
人事費簡而言之,是指關係到人的經費,合計為工資、獎金、福利保健費等。人事費與銷售額之比,即人事費比率,平均值為製度業17%~18%,建設業12%-13%,批發業超過 6%,零售業超過13%。人事費過大時,由於不能降低工資,隻有削減人員或在現有人員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銷售額,也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關注每一個人提高於多少成果。
以上三個數字是經營者應該看的最為重要的數字。另外,更細的是支付利息比率、廣告宣傳費比率、福利保健費比率等。通過各種成本,可以看到各種指標。
經營者的成本感覺,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視點,即單位小時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時花費多少成本,獲得多少成果。時間是人們平等擁有的資產,要從這個資產如何有效地利用的視點去看待成本和成果。
具體來說,就是將銷售額和毛利潤及有關成本的數字除以實際工作時間。重要的是從其視點上經常檢查整個公司和每個職工的動向。以這樣的感覺環視公司內部的情況,會意外地發現浪費時間的現象。例如,五點鍾為下班時間,經常在四點半左右工作效率就已經開始下降。其實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企業的實際情況都是如此。
如果五點鍾為下班時間,那麼在到五點鍾之前的時間以內,全體員工對工作全力以赴才是本來的姿態,但事實上在大約30分鍾之前就已經在開始整理,在與同事聊天,這30分鍾幾乎沒有什麼成果可言。
加班時又怎麼樣呢?當然,也有人在繼續全力以赴,但也有些人一到加班便拖拖拉拉。這種人一般是沒有必要加班卻在加班,即不外乎為了掙加班費的“生活加班”。仔細檢查的話,會發現成果隻有白天的1/2或1/3左右的情況不少。這樣一來,加班費使人事費猛漲,大大壓製利潤,導致所謂的人事費破產。
比起表麵上出現的數字,嚴格地關注單位小時成本和成果這些日常的現實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