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也是儒家的傳世之作,它由五本典籍組成,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其實原本應該有六本傳世經典,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推行焚書坑儒政策,就這樣《樂經》付之一炬,所以後來流傳下來的就隻有這五本。
《詩經》其實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詩歌共305篇,關於其起源一直以來有兩種爭論。一種是根據《漢書·藝文誌》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所以認為是由專門的官員去民間搜集整理而成書的,另一種說法是根據《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認為孔子刪減一些流傳下來的詩歌,而訂正出305篇成《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風篇收錄的是民間歌謠,雅篇收錄的是宮廷之樂,頌篇收錄的是祭祀樂歌。
《尚書》的作者是一位史官,《尚書》記錄的是堯舜至春秋中期帝王和君臣間的對話內容。《尚書》分虞、夏、商、周書,但是相傳虞、夏是後人根據以前傳說所編寫的。因為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所以又名《書經》。“飽讀詩書”中的“書”就是指《尚書》。
《禮記》是關於禮儀製度的各種資料雜記,其中有闡釋禮經和禮儀製度的,也有記述禮節法令的,還有關於禮製的理論,大部分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下弟子對禮的表達等,所以《禮記》也是一部儒家的學習教材。
《周易》其實是一部占卜學問的書籍,記錄了事物的發展規律,由周文王改寫而成。
《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的第一傑作,它先是由魯國史官編寫,後來孔子又對其進行了修訂,加入了自己的評判,也被儒家弟子奉為經典教材。
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必學之教程,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其中包含儒家精髓,也可見四書五經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