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魯問》裏有這樣一段話為魯班發明鉤拒提供了佐證“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執,亟敗楚人。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製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執,亟敗越人。”

楚國和越國都有精良的水師,因為春秋爭霸,楚越兩國這次在江麵上交戰。那時候水上作戰水流流向起了決定性作用,楚國進攻越國就打對攻,楚國退兵越國也退兵,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楚國一方戰事不利時逃跑不容易,而越國戰事不利時撤退很迅速,就因為這樣,楚國吃了大虧。這時,魯國的魯班雲遊到了楚國,看到楚軍的情況就為他們設計了一種兵器,當戰事有利而越國軍隊要逃的時候用鉤勾住越國船隻狠狠打擊敵軍,當戰事不利時用拒阻止敵軍靠近,越國軍隊不敵,大敗而歸。

鉤拒的出現提升了水上作戰的水平,改變了水上作戰的形態。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