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磨煉了巴菲特,但如果認為巴菲特僅僅是格雷厄姆教育出來的奇才的話,顯然忽略了另外一個金融思想巨頭菲利普·費雪的影響。
巴菲特對所有股民提出了這樣的忠告:
“中庸之道是惟一讓我感到舒服的投資策略。我們的投資將以實質價值而非熱門股作為投資的選擇基礎,並將會減低長期的資本損失;我決不會丟掉我所熟悉的投資策略,盡管這方法現在很難在股市上賺到大錢;但我不會去采用自己不了解的投資方法,這些方法未經理論驗證過,反而有可能產生巨大虧損的風險。”
巴菲特的忠告顯示了他在股票投資時的那份特有的沉穩、冷靜。這段話對於那些隻看中股票利潤而忽視風險的投機者來說,很不適用。巴菲特承認股市是“賭場”,但賭場同樣需要冷靜與克製,真正的贏家必定是那些能在狂熱時控製住自己的人。
巴菲特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讀書時,受教於著名的金融分析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一向強調了解一家公司實質價值的重要性。他相信正確計算出這個價值,並以此為參考購買股票的投資能事半功倍。這套理論引起了巴菲特的高度興趣,使巴菲特對企業數字有較強的敏感度。巴菲特在以後的股票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不應外物,悲喜由己”,用簡單實用的方法獲取了一筆又一筆的利潤。
無疑,股市上的人們都很“急”,但要量力而行,找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炒股方法,不要人雲亦雲。巴菲特說:“我們的投資將以實質價值而非熱門股作為投資的選擇基礎。”他保證“將會嚐試減低長期的資本損失”。總的說來,他是“拒絕投機”的。
我們不妨聽聽他自己的解釋:
“我不會隻為了要讓我們公司的獲利率增加一點,而去關掉一個利潤低於正常值的企業。”“我也覺得即使是一家有超額利潤的公司,也不該資助一項在將來有重大虧損的投資活動。”
巴菲特具有超凡的判斷力,判斷力從一開始就最能反映巴菲特這一投資方式的特征。
判斷力也許是幫助巴菲特能在股票市場裏比任何人賺更多錢的最重要因素。在《福布斯》公布的400位最富有的美國人中,他是惟一的一位單憑投資而被列入上述名單的。
巴菲特在1991年的伯克希爾年會上說: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從本·格雷厄姆那裏得到的一條忠告我從未忘記過:你不是因為別人同意你的意見你就是對的或錯的,你是對的,因為你的事實是對的,你的推理是對的。那是使你正確的惟一東西。”
巴菲特的公司戰略就是“希望電話鈴聲響起”。他希望壞消息快點透露,好消息也會光顧自己。他希望減少繁文縟節,精簡會議,他喜歡憑經驗去判斷,他要的是行動而不是文字功夫。
其實,巴菲特的這一投資思想也不是無源之水,而是與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所受的教育有關。
沃倫·巴菲特綜合了本傑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費雪這兩個傳奇人物的兩種不同的投資哲學。格雷厄姆磨煉了巴菲特,但如果認為巴菲特僅僅是格雷厄姆教育出來的奇才的話,顯然忽略了另外一個金融思想巨頭菲利普·費雪的影響。
巴菲特在讀了費雪《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潤》一書後,直接找到費雪。巴菲特回憶說:“當我見到他(費雪)時,他本人和他的思想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費雪很像格雷厄姆,沒有一點架子,優雅大度,是一個非凡的人物。”盡管格雷厄姆和費雪的投資方法相異,但巴菲特認為他們兩人“在投資世界裏是並行的”。
事實上,格雷厄姆和費雪顯然是不同的。格雷厄姆是數量分析家,重點強調了那些可以測量的因素:固定資產、當前利潤以及紅利等。格雷厄姆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公司檔案和年度報告,而且也不去拜訪公司顧客、競爭者或經理人員。他的興趣僅在於能夠形成容易被普通投資者所接受的安全投資獲利的方法。為了減小風險,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對他們的資產組合徹底多元化。
費雪的投資方法與格雷厄姆的恰恰相反。費雪屬質量分析家,重點強調他認為可以增加公司內在價值的因素:發展前景及管理能力。相對於格雷厄姆僅對購買便宜的股票感興趣,費雪購買那些有能力增加其長期內在價值的股票。費雪工作時間冗長,包括做深入訪問,以便發現能改善他選擇過程的點滴信息。和格雷厄姆不同的是,費雪偏向於投資組合集中化而不是多元化,即投資組合僅包括幾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