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市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稱。這裏有長達500年的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各具藝術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其中的金門和55窗宮,以其精美的銅鑄和木雕藝術而聞名,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2.藍毗尼的蓮花座
位於尼泊爾狹長領土中間位置的最南端,是藍毗尼,距離尼泊爾重要邊境城市白爾瓦約21千米,離尼印邊境最近處僅七八千米。藍毗尼在尼泊爾特萊平原上,屬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溫可達47℃,6~9月為雨季。藍毗尼在古代屬於北印度,相傳為古印度拘利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毗尼建造的花園。藍毗尼園位於古印度拘利國與迦毗羅衛國之間。
根據佛傳記載,公元前565年(佛陀誕生年代諸說之一),迦毗羅衛國王後摩耶夫人(善覺王之女)從迦毗羅衛國王宮出發,回娘家生產。途經藍毗尼花園時,摩耶夫人下車沐浴。當她上岸後用右手攀住一棵無憂樹的樹枝略作休息時,釋迦太子降生了。而摩耶夫人洗浴的浴池如今也成為了藍毗尼的旅遊景點之一。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盤200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崛多等來藍毗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頂近3米,中間柱身7米多,周長2米多。柱頂由3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接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公元403年,中國高僧法顯到藍毗尼朝聖。他在藍毗尼曾見過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他沒有提及阿育王石柱。當時的藍毗尼周圍也多是荒地。公元636年,中國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來到藍毗尼聖地。他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隻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
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藍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率大臣等也來到藍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藍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濃厚。公元18世紀,隨著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有不少西方學者來到印度。他們對於神秘的東方文化,尤其是東方曆史、宗教有著濃厚興趣。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所載,並經多次勘察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從此,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呈現在人們的麵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學家P.C.Mukherji對藍毗尼作了進一步的考古和發掘,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
在藍毗尼園內有摩耶夫人廟,廟內有釋迦太子誕生浮雕,人物輪廓可以辨認得出來,但有的地方亦被毀壞。廟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乃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顆菩提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廟西。但是在摩耶廟內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1939年間,Keshar Sumsher J.B.Rana住在藍毗尼園內,並對藍毗尼園的建築結構作了仔細的研究和挖掘。1956年,尼泊爾王國馬亨德拉國王在紀念佛陀涅盤2500年時,準備開發藍毗尼並將傾倒的石柱重新豎立起來。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先生考察藍毗尼,並向尼泊爾王國政府提出對藍毗尼進行開發的建議。196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藍毗尼進行了考察,並全力支持尼泊爾政府對藍毗尼進行開發。1970年,尼泊爾王國政府正式開始了對藍毗尼的開發,並同時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197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和平大會將1979年定為藍毗尼年。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托日本建築工程師Kenzo Tange對藍毗尼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花園聖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牆為主;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築物和路麵,其他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園總占地麵積約7.7平方千米,如今仍有參天大樹、茂密的葦蕩和建築物地基的遺跡。這裏曾經有3座佛塔、2個寺院和1座摩耶廟。近年在摩耶廟大殿的佛像下1米深處挖掘出一塊石板,據考證,該石板所在地方正是佛祖誕生的具體位置。摩耶廟雖已拆掉,但摩耶夫人生太子的石刻像等珍貴文物存放在附近的一個寺廟裏。石像麵積不到1平方米,上刻摩耶夫人手扶樹枝,釋迦牟尼朝6個方向各走7步,手指著天,口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