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的曆史比較久遠,在這片土地上,尼泊爾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等方麵都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尼泊爾以其獨特的建築和雕刻聞名於世,其他諸如繪畫、文學、音樂和舞蹈等文化藝術領域也獨具民族特色。尼泊爾人民熱愛生活,也酷愛文化藝術。當你進入到這片國土時,文化氣息就會撲麵而來。
那造型優美的雕刻,精美的宮殿和民間建築,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的音樂和看到的民間舞蹈,讓人極為享受。尼泊爾人民以其豐富多彩的建築、雕刻、繪畫、文學、音樂和舞蹈向世人表明,尼泊爾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尼泊爾人民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
第一節 文學——思想者的共鳴
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尼泊爾文化的多樣性是由其地理環境決定的。從地理位置上講,尼泊爾處於中國和印度之間,與世界其他國家隔絕。尼泊爾的開國君王伯裏特維·納拉揚·沙阿曾比喻尼泊爾的地理位置,猶如“夾在兩塊巨石間的山芋”。這句話很形象地描繪出尼泊爾的地理環境,也表明尼泊爾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除了自然環境因素以外,也受到中國和印度兩大文化圈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也促成了尼泊爾本土文化特色的形成。
尼泊爾曆史上曾有過許多小土邦,以加德滿都穀地的文化最為發達,社會上流行著梵語、尼瓦爾語、阿沃提語和婆傑布裏語。尼泊爾古代語言文學作品大多用梵文寫成,最早見於5世紀裏查維王朝的碑銘和銅牒。10世紀之後,宮廷梵文文學興起,大多是歌頌神靈的作品。
馬拉王朝時期,由於大多數國王愛好和推崇文學,民間梵文文學和尼瓦爾語文學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是讚美詩和愛情詩。賈格德·伯勒迦希·馬拉國王的《采蓮》是17世紀有名的詩集。
18世紀,伯裏特維·納拉揚·沙阿統一尼泊爾,定廓爾喀語(尼泊爾語)為國語,尼泊爾語文學此時才開始出現。一般認為這是尼泊爾文學的開創時期。這時的詩人維爾·夏裏·潘德、拉庫納特、巴森德、英迪拉斯、維德亞倫耶·格斯裏和亞杜納特·博克利雅爾等人的作品因襲了梵文詩的格律,但基本上是用尼泊爾文寫作的。
被稱為“最早詩人”的帕努帕格德·阿加裏亞開始描寫社會實際生活,將尼泊爾語文學引向了新階段。莫迪·拉姆·帕德被稱為帕努帕格德之後文壇上的一顆明珠。他收集、整理並印行了帕努帕格德的作品,撰寫了《帕努帕格德傳》以及其他許多作品。他的思想豪放不羈,創作的詩歌通俗易懂,便於吟誦。1886年,他創辦了第一個月刊《廓爾喀·婆羅多生活》,提倡用尼泊爾文寫作,宣傳文藝的革新和口語化,後被當局視為不軌而加以禁止。19世紀後半葉,被稱為尼泊爾文學發展的中期。
散文就產生在這一時期。
20世紀初,毫不觸及社會實質問題的讚美詩和愛情詩再度興起。
梵文詩的格律也被運用於散文之中,並強調要以含蓄、隱喻等手法進行寫作,結果作品雖然辭藻華麗,但內容顯得貧乏。而詩人勒克納特·鮑德雅爾和特爾尼特爾·戈伊拉臘等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社會生活。
鮑德雅爾的《籠子裏的鸚鵡》、戈伊拉臘的《祭品》等作品就是反映現實生活的較好作品。這一時期,有些作家拿起筆,開始對社會進行評論,這一時期,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和戲劇也開始增多。
印度人民覺醒的思潮波及尼泊爾,不滿拉納家族專製統治的民主力量日益增強,文藝界也大受觸動。作家的創作題材轉向下層社會,有不少作品開始描寫小人物的命運,詩人也開始采用民歌形式進行創作,於是逐漸形成20世紀30年代以皮姆尼提·迪瓦裏為先導的“自由體詩派”。勒克希米·伯勒薩德·德沃戈達的詩《木那馬丹》就是用民歌體寫的。
作家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黑暗現象,對社會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於是出現了傷感主義派。勒·伯·德沃戈達、皮·迪瓦裏等人轉而描寫下層人民的貧困和不幸。德沃戈達的作品原本富於濃厚的浪漫色彩,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幻想,後來他對嚴峻的社會現實感到失望和不滿,後期的作品大多描寫真實的社會生活,被尊為大詩人。他的《沙恭達羅》、《蘇羅珍娜》和《乞丐》以及皮·迪瓦裏的《洗衣女人》等作品就是當時社會的寫照。伯爾·格裏辛·沙姆則是哲理派詩人,他反對文藝作品宣揚抽象的善惡,主張揭露社會弊病。他擅長寫戲劇,《心病》是其代表作。這部劇本不是單純地為演員提供表演舞姿和技藝的機會,也不是去描寫印度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它是尼泊爾第一個描寫本民族社會生活的悲劇,對於啟發和教育人民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