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悠久的文明,獨特的文化(4)(1 / 2)

由於西藏和尼泊爾地理上的距離較近,豐富多彩的尼泊爾藝術也隨之傳入了西藏,佛教和寺院也隨之興起。馬拉王朝的首都帕坦,正是工匠阿尼哥的故鄉。在帕坦的曆史典籍中,並沒有阿尼哥的記載,阿尼哥的曆史記錄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元史·阿尼哥傳》中。按照《元史·阿尼哥傳》中的記載,阿尼哥生於1244年,又名阿爾尼格尼,帕坦的當地人都叫他“八魯布”。他出生於尼泊爾皇室家族,從小就顯現出過人的天賦,而且很勤奮。他的同學之中有一位家裏是以繪畫、雕塑為職業的,一天,這個同學拿來一本有關建築工藝的《尺寸經》來讀,阿尼哥坐在一旁,不動聲色地靜聽默記,等同學讀完了,他已經記住了這本書的所有內容。由於接觸了工藝、美術和建築方麵的書籍,阿尼哥從小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刻苦努力,年紀不大就成了一位在帕坦當地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他不但能從事金銅藝術,還懂建築,畫唐卡。當時,許多尼泊爾工匠陸續前往西藏從事佛教建築藝術的工作,而許多西藏的佛教徒和經師紛紛前往印度、尼泊爾拜師學習。特別是到了藏傳佛教的後弘時代,西藏和尼泊爾的交往就更加頻繁。由於這種原因,尼泊爾工匠和藝人幾乎是把西藏拉薩當做他們自己的家了,而尼泊爾的帕坦也成為了當時西藏人會聚的場所。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拜西藏的著名僧人、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為國師,請他來掌管全國的佛教,並且統領藏族地區的政治與宗教大權。就這樣,藏傳佛教就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了。

八思巴作為大元的國師,他要把藏傳佛教推廣到整個元朝統治地區,而弘揚佛教需要載體,為了在西藏地區建造一座黃金塔,他特意從尼泊爾招募了80位工匠來完成這個工程。當時年僅17歲的阿尼哥也在其中。

在西藏建造黃金塔的日子裏,17歲的阿尼哥因技藝超群被八思巴看中,八思巴指定阿尼哥作為建造黃金塔工程的總監工。阿尼哥沒有讓八思巴失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就率領著尼泊爾的工匠把黃金塔造好了。可惜的是,在今天的西藏,已經再也找不到當年阿尼哥建造的那座黃金塔了。兩年以後,當阿尼哥完成任務後,慧眼識英才的八思巴決定帶阿尼哥去元大都。

據《元史》記載,八思巴收阿尼哥做了自己的俗家弟子,並帶著他一起北上去見元代皇帝忽必烈。當忽必烈見到這個尼泊爾的年輕人時,想親自考考他。《元史》中是這樣描述他們會麵的:忽必烈板著臉來問阿尼哥:“你到我們這樣的大國來,難道一點不畏懼嗎?”阿尼哥神態自若地回答道:“聖人撫育四方萬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麵前,有什麼害怕的呢?”忽必烈暗暗稱奇,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居然有這種臨危不亂的應變能力,但他不動聲色地繼續問道:“那你到我這兒來做什麼呢?”阿尼哥說:“我看到天下蒼生飽受刀兵之苦,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憐惜生靈特來勸陛下拯救他們。”這一次的談話給忽必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改變他人生的機遇降臨到了他的頭上……為鞏固中央與西藏僧俗勢力的親密關係,達到“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政治目的,1271年,忽必烈決定在元大都興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親自下命令讓阿尼哥負責設計和施工。阿尼哥接下了這個任務,開始了他的偉大創造。他希望把對家鄉的熱愛與懷念印刻在這個中國北方的大都市中,他將要把在家鄉帕坦得到的所有靈感和心得都用在元大都白塔的建造上。建造白塔的塔址選在了遼代的妙應寺裏。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地方?是因為在這個寺廟地基下麵曾發現了釋迦牟尼的佛舍利。《大藏經》中記載,1271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有人報告忽必烈,寺廟夜間經常出現藍色火球,他實地一看果然如此,開挖後發現地宮中有20個釋迦牟尼的舍利和5部托羅密經。最重要的是《大藏經》記載說,裝舍利的瓶子底下有一枚銅錢,寫著“至元通寶”,忽必烈認為佛教跟自己很有緣,所以決定在這裏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