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原委(1 / 2)

棣王李琰,李隆基的第四子,領太原牧、太原以北諸軍節度大使。天寶初年,為武威郡都督,經略節度河西、隴右。

諸子之中,他也算一個文韜武略的英才,可後來卻被囚於鷹狗坊。麵上傳出的消息,是因為李琰家中兩個孺人為了爭寵而在他鞋子裏藏了巫蠱邪術,可真正的原因,李鈺早已從當事人李琰口中知道的明明白白。

如果李琰不是皇四子,如果他再文弱無能一些,或許他就不會遭此厄運,不會被自己那已坐上太子之位的三哥給盯上了。

即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李鈺現在也可斷定,前太子李瑛的死、棣王李琰的被廢,都與李亨脫不了幹係。

因為即使李亨坐穩了太子之位,李隆基也未曾對他毫無提防,反而是嚴加提防。

其原因,自然是李亨並非他理想中的太子。

據說,李亨被立為太子後,權傾朝野的宰相李林甫為了謀害太子,曾提議玄宗立長子為儲,玄宗也有所猶豫,但最終因太子恭謹孝順而沒有易儲。

那長子李琮曾在苑中打獵時麵部為豽所傷,所以才未被立為太子,但在兩任太子之後,李林甫還提議讓一個麵部被猴子破了相的兒子取代李亨的太子之位,可見李亨的太子之位並不那麼牢固。

至於最後李隆基沒有像對其他諸子一樣對付李亨,卻是一個奇跡了。

要說李亨的一身才學,與他的二哥李瑛乃至四弟李琰相比,都乏善可陳,卻可以身居東宮近二十年,最終登上大寶,不得不說,更是一個奇跡。

李隆基以為,太子恭謹孝順,所以二十年來沒有易儲。可最終結果呢?李亨卻還是趁著大亂之際,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

隻是,李亨當太子那近二十年光陰裏,卻過得無比艱辛,既要被自己的父皇提防猜忌,又要被當朝宰相擠兌欺壓。

無論是權相李林甫還是奸相楊國忠,都與李亨鬥得勢同水火。

但是,與李林甫和楊國忠爭鬥的,不僅有太子李亨,還有鎮守北方的封疆大吏安祿山。

右相楊國忠不止一次在李隆基麵前說安祿山一定會叛亂,安祿山也知道楊國忠定會在李隆基麵前進讒言,所以,他受詔到華清宮拜見唐玄宗時,乘機哭著說:“我是外族人,不識漢字,皇上越級提拔我,以致楊國忠想要殺我。”

由此可見,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已經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若不是中間還有一個當和事老的李隆基在,估計他二人早就擼起袖子大打出手了。

不過,即使李亨和安祿山有著共同的敵人,也不能讓他們真正成為盟友。

真正要成為盟友,除了戰略利益相同外,還要有天然的血親關係。

史載,天寶十年,安祿山的大兒子安慶宗娶皇太子李亨的女兒為妻,李亨與安祿山,在擁有同一個敵人的基礎上,再加上兒女親家的關係,裏應外合,豈不更是如魚得水。

對於李亨而言,能夠得到安祿山這樣的封疆大吏,那將是多麼大的臂助啊。

因為即便楊國忠如何在李隆基麵前進讒言,安祿山這死胖子卻像自有一股魔力般,李隆基竟然對他一直信任有加。

自那一次在華清池的哭訴後,李隆基對安祿山更加親密寬厚,並任命他為左仆射的高官,才讓他離去。

能夠和李亨成為兒女親家,對於安祿山這個隻懂舞槍弄棒的莽夫來說,又何嚐不是政治資本上的加成?

試問普天之下,那個當官的不為長遠打算,有太子可以依靠,那可是下一任皇帝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