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就到了端午節,這是珍兒醒後過的第一個節,也是他們落戶榆樹村,開始新生活的第一個節,所以不管是她還是虎子很早之前就開始期待了。
吃了早飯,珍兒端了兩杯雄黃酒,她跟虎子一人一杯,嘻嘻笑笑的喝了。因為是習俗,也不管它好不好喝,兩人皺著鼻子跟喝藥一樣,一口氣給灌下了。
喝了雄黃酒,珍兒又拿出香囊來,照例是她跟虎子一人一個。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這香囊是昨兒孫氏給她的。她從沒學過女工,連縫個衣裳都困難,更遑論繡香囊了,孫氏是知道她有幾斤幾兩的,早早就告訴她今年不用準備了。孫氏的女工好,這香囊繡的也好,她的是一副五福圖,虎子是一副童子送福的圖,兩幅圖都繡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兩個香囊都用的是上好的絲線,上好的雲錦,珍兒看著香囊都能想象的到這香囊今兒肯定能拿頭籌。
剝粽葉,包粽子,煮粽子,一溜煙的忙活好,珍兒才煮出了一籃子粽子,虎子不顧燙撿了幾個,喊了一聲就跑出去了。
珍兒知道他鐵定是送去給葉春水了。說來想笑,她一直好奇葉春水的性格是怎麼養成的,直到前兩天葉春水放節假回來,她才隱隱猜測了一點兒。
民間傳說,有一位詩人很有才能,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被革去官職,趕出都城,流放到偏遠地區。可即使到了這樣的境地他仍不改心智,盡全力為百姓做主,同時也寫了很多很好的詩句,流傳甚廣。後來他的國都被敵國所破,他眼見山河破碎,心如刀割,在端午節抱石投江而是。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有了端午節,在這天裏進行很多活動來趕走河裏的魚蝦,還要投粽子來給他們吃,以保護那位詩人的遺骸。不過,現在人們生活疾苦,早就取消了往河裏扔粽子的活動,而像賽龍舟這些卻是發展的更好了。
而葉春水性格跟這端午節有什麼關係,還得從那位詩人的身份說起。葉春水的授業先生也是一位懷才不遇,有理想的詩人。年輕時也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都名落孫山,隻得了個秀才的名號。後來年紀大了,又外出遊曆了一番,眼界開闊了,就放下了考科舉的執念,開了家私塾,收了三四十個學生,日子過的悠閑而逍遙。
他平生最大的興趣就是寫詩,是以一直把那位端午節抱石投江的詩人當做榜樣一樣敬著,每到端午節,別的私塾放一兩天假,他卻放七天,說要齋戒三天,然後寫詩祭奠那位詩人。
珍兒心想,有這樣一位心態悠閑的詩人先生,葉春水怎麼也不會是一個死板的人。
從昨兒下晌葉春水回來,虎子就耗在他家不願回來,這不今天早上一早就拎著粽子又過去了。不過,今兒過節,村長家也會來客人,虎子肯定很有眼色的早些回來的。
昨兒放假的還不止葉春水一人,珍兒一邊用籃子裝著粽子,一邊思考著,葉路遠昨兒也回來了,昨天時間緊隻說了兩句話,他就被七嬸叫回家了,也不知道他的學徒當的怎麼樣了。
珍兒喂了雞跟豬,沒過多久就看到虎子回來了,後麵還跟著個小尾巴。那個小尾巴是二妞的小妹妹四扭,跟虎子還小一歲,可是看著比虎子還大一點。珍兒每次看到她都感慨,都說二妞爹對她們不好,可這不好不好還是沒短了她們的吃穿,哪像虎子,明明五歲多了,看著也才三歲多的身量。
“四妞來啦,給吃個粽子。”珍兒給四妞拿了個凉了的粽子,笑著道。
四妞看到粽子,臉上立刻笑開了,微微上揚的眉梢就帶了些眉意,笑著道謝,“謝謝珍兒姐姐。”
小姑娘說話一個字一個字的,奶聲奶氣的話音聽的人心顫,再加上粉雕玉砌的小臉蛋,隻想讓人抱在懷裏親兩口。真不知道這二妞家是什麼風水,幾個小姑娘都長的不俗。大妞臻靜,二妞機靈,三妞勤勞,四扭嬌媚,真是各有千秋,是村裏出了名的姐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