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伏俟城(二)(2 / 2)

在吐穀渾的日子郭善過的很憋屈,就這麼恍惚間過了一個多月。他險些忘了自己是大唐人了,天天吃的都是烤肉,雖說吐穀渾也種粟,但主食方麵跟大唐還是由很大差別的。

羊肉郭善吃了不少了,吃的最後自覺都渾身臊味兒。

然而在這裏呆了一個多月,居然還是連慕容伏允的麵都沒見到。郭善怒了,也笑了,這吐穀渾搞什麼鬼?

倒是趙德楷每天醉醺醺的回來,每天不間斷的去找那些王親貴族們喝酒,可是哪怕他舍了一身老骨頭的這麼去陪酒人家也沒幫他去見慕容伏允。

郭善都麻木了,每天跑到王帳前對著王帳譴責慕容伏允,然後再被人趕出來。於是在吐穀渾呆了一個多月後,郭善每日酒量見長,甚至於往後再出去也不需要再帶舌人了...因郭善能夠簡短的跟吐穀渾的人簡單交流了,他不僅僅學會了許多吐穀渾的語言,連一些諸如其他國家的語言都學了那麼幾句。

是寒冬,又臘月。

郭善來大唐的第三個年頭,也即是貞觀的第八年,竟然就這般過了。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一刻,郭善如此思念長安,如此想要回到大唐。但他卻曉得,恐怕回不去了。

有使臣認為,李世民之所以派一幫老弱病殘護送他們來吐穀渾,恐怕本身就代表了對這次出使的不看好和不重視。也即是,李世民也有可能把他們放棄在了吐穀渾了。

趙德楷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物,郭善固然再想回長安卻也沒臉就這麼窩窩囊囊的回去。

回去怎麼回複李世民,怎麼回複那些文武百官?告訴他們,自己去了吐穀渾一趟,但是連慕容伏允的麵都沒見得著?那他郭善還要不要臉了。

... ...

臨歲,使館裏顯得格外熱鬧。

使臣們聚在了一起,沽了酒買了肉,圍在了一起。

趙德楷舉杯道:“將臨歲,然則我與諸位同僚未能完成君命,已不好歸國。今朝借酒,與君等共勉....”

說話,眾人舉杯同飲。

有人再舉杯說:“皇上在都城等我們的消息,我等一定不負皇上信任。值此新春,諸君與我一同遙敬皇上一杯。”

眾人齊身,衝著長安方向痛哭流涕的喊了一聲‘吾皇萬歲’,然後紛紛喝了酒。

趙德楷看著郭善說:“有酒無曲,早知道協律郎能歌善舞。現在大家同在異鄉,不知道能不能彈上一曲?”

如果是以前,郭善一定會拒絕。但今時,無論大夥兒以前怎樣有矛盾也都隻能放下。且,郭善也想高歌緬懷一番過去,便拿來胡琴拉弦,頓了頓唱道:“攀登高峰望故鄉,黃沙萬裏長。何處傳來駝鈴聲,聲聲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

唱得後來,眾人觸景生情,都痛哭流涕了。個個醉醺醺的,然後沉睡了過去。

郭善半睡半醒,腦子裏想的是不知道遠在長安城的郭府現在是否還安好。心裏又在想,不知道王蘇蘇現在怎麼樣...

... ...

“在唱歌?”王帳裏,慕容伏允坐在胡床上,抓了一把肉塞進嘴裏。

下麵是大馬金刀坐著的一幹吐穀渾將領和王親貴族,而在酒宴中,一個士兵正在跟慕容伏允稟報:“沒錯,臣親眼看見那小孩在那兒唱歌,親眼看見使臣們在一起哭泣。直哭到半夜,他們才睡下了。”

慕容伏允聽言哈哈大笑,旁邊有一個中年男子笑道:“唐人也隻這點本事了,他們見不到咱們可汗不敢回國,隻能躲在使館裏跟個女人一樣哭哭啼啼。”

有人說:“天柱王此言差矣,前先你請可汗挫唐人銳氣,將大唐使臣晾了數月。如今再不使他們見可汗,恐怕李世民會生氣的。”

天柱王道:“縱然生氣如何?他唐軍不是攻打過咱們吐穀渾一次麼?然則又有什麼收獲?最後還不是灰溜溜的走了。至於現在那些使臣,咱們不見他們也不打緊。哼哼,他們願意在這兒呆著就呆著好了...反而是你們,我聽說趙德楷經常請你們喝酒。”

眼看爭執要起,慕容伏允擺手道:“都別吵了,那趙德楷請你們喝酒無非是想讓你們帶他來見我罷了。但我就是不見他,他願意給你們金銀你們收著就是,等他沒了銀子,最後就隻好灰溜溜的回去了。”

眾人大笑,觥籌交錯間令人去找從鄯州劫掠來的唐朝女樂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