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經濟管理理論時代,企業就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通過向社會提供產品和勞務滿足社會需要。“經濟活動與倫理道德無關”、“講求倫理與追求利益是對立的”、“企業隻要遵守法律就夠了”、“講倫理道德隻是企業為了裝飾門麵的舉措”等思想在大多數經濟管理者的眼裏是實實在在的“真理”。然而,這些“真理”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已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我們看到,企業對於社會不再僅僅是一個提供產品和勞務的經濟組織,它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我們所有人發生聯係。傳統企業的利益關係特別簡單,主要是所有者和雇工之間的關係。而在現代社會中,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與社會方方麵麵的利益群體發生著聯係,除了企業所有者與雇工的關係外,還有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企業與供應商、政府、競爭對手、工會、環境等的關係。企業已經成為了社會中的“一員”,而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
既然企業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那麼正如其他社會成員一樣,企業的經營活動必然脫離不了倫理因素。或者說,在現代社會中,企業要生存發展,必然要涉及到而且必須處理好企業倫理道德問題。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各個國家和經濟組織遵守共同交易規則的要求越來越高,倫理因素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對企業倫理問題的關注起始於20世紀40年代,隨著消費者反欺騙、反汙染、反不正當競爭的呼聲的高漲,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將倫理道德因素納入企業活動的範圍。我國對企業倫理問題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來我國對企業倫理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廣泛。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為中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但在經濟體製轉型的同時,卻引發了許多經營道德問題,如製假售假、惡性競爭、企業失信、環境汙染等一些列損害社會利益的企業行為。因而,企業倫理問題擺在了許多學者的眼前。
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在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同時,應遵守的道德規範。這種規範不僅約束企業的所有者和企業員工,而且還要求企業作為“社會人”,必須正確處理好其與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係。我們認為,在現代社會,企業是一個具有生命的“人”。也就是說,企業是有其人格存在的,而企業倫理正是其人格化的需要。一個長壽的企業往往表現為其人格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人類進化與社會文化進化兩個過程之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努力保持與社會的良好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Maslow),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上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根據人的需求層次而提出的。我們認為,企業作為大寫的“社會人”,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其同樣貼切。具體而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倫理的需要是不同的:在企業建立初期,第一要務是“活下來”。這時企業所關注的倫理因素主要是為其生存服務,如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盡可能爭取一定的現金流、想辦法在激烈競爭的夾縫中尋求生機等;在企業求得暫時生存後,另一個問題便會出現,即怎樣才能“活得好”。這便是企業安全的需要。在這一階段,企業倫理側重點應是密切關注顧客的需求與員工的利益,確保長久安全;在企業的安全保障確保之後,企業歸屬與愛的需求隨之產生。企業希望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為此必須更注重企業的社會影響,重視企業倫理建設,以求“活得爽”;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企業這個“社會人”也不例外。這便是企業尊重的需要。企業要想在這一階段“活得美”,在“合理利己”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企業倫理建設,盡可能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便是“活得大氣”。這源自企業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這一層次上,企業的社會功能發揮到最大化,企業倫理建設完善、實施有力,企業經營活動得到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高度讚同,企業聲譽享譽全球,企業生命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