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商戰中的思維因素(1 / 2)

眾所周知,百度和Google是兩大搜索引擎商,彼此之間,競爭非常激烈。Google曾試圖通過逐步收購百度打開中國搜索市場,但這一計劃最終破滅。事實上,百度能夠讓Google多年的收購努力最終無功而返,完全來自於百度總裁李彥宏當初的商業策略。

一直以來,在普通人的眼中,百度總裁李彥宏似乎完全是一個技術專家型的人物,百度的成功似乎也完全來源於李彥宏強大的技術資源背景。事實上,李彥宏成功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自身出色的技術能力,更在於商業運做和市場營銷上他所展現出的天分。他的合夥人如此評價他:“他的商業思維和市場眼光非常獨到,對搜索產業方向的把握和商業競爭的規律和規則理解得非常到位。”

1994年李彥宏放棄了在讀的博士學位,進入了商界。其後李彥宏離開華爾街去矽穀,也和自己的商業想法有著直接的關係。李彥宏進入華爾街的時候,恰逢全球互聯網行業開始商業化,各種金融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網絡係統,各種新技術也開始廣泛被應用在全新的互聯網中,使得李彥宏的技術特長很容易有用武之地——李彥宏當時設計的實時金融係統至今還被廣泛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而到了1996年,華爾街各公司對網絡的建設已經到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地步,在不再需要太多的技術開發的情況下,李彥宏明白對搜索具有革命性的“超鏈分析”程序已沒有多少商機了。

1999年,在第一波互聯網高潮時,李彥宏出版《矽穀商戰》,這本書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在矽穀發生的驚心動魄、風雲突變的現代商戰。很多人問,作為一個技術專家,他為什麼會寫出一本關於商戰遊戲規則的書?這是李彥宏商業思維日益成熟的體現。在華爾街工作的日子中,李彥宏做的是金融信息係統,每天都會跟那些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尤其當時I T 行業剛剛興起,相關的新聞特別多。就這樣在有意無意間,李彥宏積累了大量的金融證券市場、計算機與網絡、市場戰略和信息服務的知識和第一手資料,也對商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通過長時間地分析研究公司的業績、決策與股票漲、跌之間的關聯,加上在華爾街所積累下的經驗,李彥宏的商業思維快速豐滿起來,同時也對矽穀許多公司在商戰中的沉浮經曆有了自己的看法。《矽穀商戰》完全可以看成是李彥宏對“商業”課程所做出的一份“畢業論文”。

在1998年的下半年,由於Infoseek公司的決策者認為網絡以後的發展方向是傳統媒體,公司因而對搜索技術的重視程度明顯開始走低。作為一個用商業思維來看待技術發展趨勢的專家,李彥宏明顯感到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存在著問題,“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搜索應用遲早會成為熱點”。此時盡管已經成為Infoseek的技術總監,但李彥宏還是開始考慮離開Infoseek。

但在選擇創業地點以及選擇創業時機的問題上,李彥宏卻沒有盲目地做出決定,因為商業理智告訴自己,要用商業的眼光理性看待問題。對於李彥宏來說,憑借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從業背景,完全可以在矽穀找到投資人,創立一家關於搜索技術的公司,但是他清醒地認識到此時美國的搜索技術競爭已經開始白熱化,自己的加入毫無優勢可言。而對於前景廣闊的中文搜索市場,全球範圍內依然是一片空白,回國創建中文搜索,無疑能使自己的技術得到最有效的發揮。

在回國創業時機的把握上,李彥宏同樣顯示出了商人的眼光。1998年是中國互聯網投資的高潮,在。com概念的空前炒作中,稍微有一點新奇的想法就可以融到一筆資金,當時無疑是融資的最好時機,但李彥宏卻依然選擇了繼續埋頭打工。他有個人的打算,“當時感到中國還不需要搜索這個技術,大家都在做概念”。事實上李彥宏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隻有互聯網熱起來,在網絡充斥大量信息的情況下,做搜索業務才有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的這句古話很好地說明了道理。

1999年,當李彥宏作為專家應邀回國參加50周年國慶觀禮的時候,發現國內網絡發展蒸蒸日上。時不我待,看慣了矽穀商戰的李彥宏十分清楚時間意味著什麼,盡管手中仍有價值50多萬美金的Infoseek股權沒有兌現,但他還是義無返顧地決定離開了。

1999年的10月到11月,李彥宏開始尋找合適的投資人。當李彥宏、徐勇把創辦中文搜索引擎的想法拋出後,引來了好幾家風投要追著投錢。千挑萬選之後,李彥宏和徐勇最終選定兩家投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