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風險控製與盈利能力的國際比較——證券業上市公司2003年報分析(1 / 3)

目前,我國證券業上市公司隻有兩家: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源證券於1994年上市,2000年9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由原來的新疆宏源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改組為證券公司,並獲得綜合類券商業務和主承銷資格。中信證券於2002年12月上市,主營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的代理買賣、證券的自營買賣、證券的承銷和上市推薦、證券投資谘詢和財務顧問業務、資產管理等。

一、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財務分析

1. 中信證券淨利潤爆炸性增長

2003年中信證券的總資產達到118億元,資產負債率由2002年的61%下降到2003年的54%;主營業務收入8億元,同比下降1 。 23%;利潤總額3億元,同比增長70 。 9%;淨利潤3 。 65億元,同比增長232 。 03%;淨資產收益率由2002年的3 。 05%上升到6 。 81%。

2003年中信證券的淨利潤爆炸性增長,主要原因是:第一,公司主承銷業務及主承銷業務引起的包銷餘股取得較高利潤,2003年該項利潤達到2 。 09億元;第二,2003年自營證券差價收入為1 。 2億元,同比增長272 。 37%;投資收益為1 。 28億元,同比增長267 。 35%。

2. 宏源證券淨利潤大幅度下降

2003年9月宏源證券增發9 000萬新股,發行價格7元,募集資本金6 。 3億元。2003年宏源證券的資產負債率由2002年73 。 33%下降到56 。 20%,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4 。 2億元。2003年宏源證券的資產總額達到28 。 98億元,是中信證券總資產的24 。 5%;淨利潤由2002年3 959萬元下降到2003年2 000萬元,同比下降49 。 24%;淨資產收益率由2002年6 。 39%下降到2 。 51%。

2003年宏源證券的淨利潤大幅度下降主要由於證券發行收入由2002年的1 381萬元下降到2003年的388萬元,自營證券差價收入由2002年的3 637萬元下降到2003年的848萬元,受托投資管理收益由2002年的8 935萬元下降到2003年的3 161萬元。

3. 中信證券與宏源證券的盈利能力差異

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不僅存在資產規模的巨大差異,而且盈利能力也存在巨大差異。兩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差異主要來自於兩家公司在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承銷業務方麵的收入差距。2003年中信證券的經紀業務收入2 。 57億元,是宏源證券1 。 09億元經紀業務收入的2 。 36倍;2003年中信證券的自營業務收入1 。 21億元,是宏源證券850萬元自營業務收入的13 。 4倍;2003年宏源證券承銷業務收入400萬元,隻是中信證券的承銷業務收入2 。 10億元的7%左右。

二、證券公司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的國際比較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是美國的投資銀行,其證券經紀業務規模在美國名列前茅。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也是美國的投資銀行,其投資銀行業務在美國名列前茅。

根據中信證券、宏源證券、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2003年度報告,我們進行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控製的國際比較。

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明顯高於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主要由於雙方的淨利潤總額出現巨大差異。

比較四家公司的收入結構,我們發現,在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的收入結構中,經紀、承銷、自營這三項傳統業務仍居於基礎地位,這與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的收入結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的傳統業務收入占收入總額的比重呈現逐步收縮的趨勢,而財務顧問等創新性業務則在總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美林公司的財務顧問和承銷等投資銀行業務收入由2002年的24 。 13億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6 。 28億美元,同比增長8 。 91%,高於收入總額的同比增長率8 。 20%。

我們注意到,四家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出現巨大差異,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的資本充足率均超過40%,而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均低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