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萊陽人宋荔裳按察使說過一則笑話:他幼年時在家曾跟師傅讀書,本城一位科場出身的老前輩來家訪拜。問他:“小娃娃讀什麼書哇?”回答:“《史記》。”問:“誰作的?”答:“司馬遷。”又問:“他是哪一科的進士?”答:“漢朝的太史令,不是進士。”老頭立即取過一本來看,讀了一兩行,就拍著桌子說:“也看不出有什麼好,何必讀它呢?”荔裳正在偷偷地笑,再看這老頭臉上仍表現出對《史記》不屑一顧的神情。

儒者挖墓

兩個儒生按照他們尊崇的《詩》《禮》這些經典上的教義去挖人家的墳墓,老儒生在墓外向洞穴裏喊道:“徒弟,東方發白,天快亮了,活幹得怎麼樣了?”小儒在墓穴裏回答:“死人的裙子、短襖還沒有脫下來,死人嘴裏還含著寶珠。”老儒生急忙告訴徒弟:“古詩上不是說過嘛,‘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這個人生前不接濟別人,死了還含著珠子,他實在太壞了。

你揪住他的頭發,按住他的下巴,用錘子敲他的麵頰,慢慢地撬開他的腮幫子。動作要小心,不要損壞了他口中的珠子。”

稱呼變化

唐代,有位陝西人叫張玄靖,先在宮中主管倉穀,後來提升為監察禦史。這個人為人很不厚道,他是靠拍慕容寶節的馬屁才升遷的。當時禦史台有兩個張監察,於是人們便叫他為“小張”。他剛到禦史台時,稱同僚中年長的為兄,後來被選拔去作禦前供奉後就不再稱他們為兄了,寶節犯罪被誅後,小張心神不安,便又重新稱舊日同僚為兄。當時,桂文範禦史剛出差回來,正遇上鄭仁恭禦史準備去外地,杜問鄭,官署中有什麼變化和趣事。鄭說:“寶節的罪行敗露後,小張又開始叫我們這些人為兄了。”當時人們把這事當笑談。

吝嗇老人

漢朝有位老人,膝下沒有子女,家中很有錢。這個人生性儉省、吝嗇,隻穿破爛衣服,吃粗劣飯食。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幹活,直到入夜才休息,就這樣經營產業,永不滿足地聚積財富,而他自己卻舍不得享用。偶而有人向他求乞,他在萬不得已時才進入內屋,取出十個小錢,一邊向外走一邊往少減,等來到外邊,手裏的錢便隻剩下五個了。他下定決心,心痛地閉起眼睛將錢交給乞者,馬上叮囑他說:“這是傾家蕩產資助你的,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小心他們學你的樣也來向我求乞。”後來,這位老人突然死了,田宅由官府沒收,錢財都作了皇宮裏的使費。

殺人心

一個軍士平日裏吃素,念佛經,每當在兩軍陣前,口中常常念著佛號。他的主將知道了,責斥他不勇敢,想治他的罪。責問他說:“我們軍人對陣,隻求殺死敵人取得勝利,你為什麼口中念著佛號?”這軍士說:“我口中雖然念著佛號,肚裏麵都是一片殺人之心。”

放進靴筒裏

一個吏人因貪贓受賄犯了罪,碰到朝廷大赦才得開釋,他為此自己發誓:以後再接受他人的錢財賄賂,手上要生惡瘡。不久,有一個前來打官司的人,送給他錢鈔,請求他幫助官司勝訴。這吏人想到自己發的誓,就不敢用手去接。

過了,一會兒,他又對那人說:“你既然這般殷勤,那你就將錢鈔放進我的靴筒裏去。”

隻管衣服

有人到一家人的廳堂中去談事,見這家仆人捧茶出來時,身上沒有衣服,隻有兩片瓦用繩縛在腰間,將下身前後遮住。主人生氣地說:“有客人來,你這奴才怎麼把這身粗厚衣服穿出來了?像什麼樣子?快去換那套輕軟的來,好見客。”仆人答應著去了,一會兒換下了瓦片,用兩塊荷葉遮住下身。客人對主人說:“你家的用度太奢華了,恐怕不是平時過日子的辦法。”主人說:“我家並不奢華呀?”客人說:

“不說別的,隻說你家的小夥計,又有粗厚衣服,又有輕軟衣服。”

主人說:“這小夥計當時來我家時,說好了的,每天回他家吃飯,我隻管他穿衣。要是再不給他穿一套換一套,那怎麼能留住他呢?”

吝嗇

有個人家中富有但十分吝嗇,他的叔伯弟弟進京去趕考,到門上向他告別。他不得已,贈給一緡錢,一壺酒,又寫了張便條,說:“這是我一根筋,一壺血,我捶胸忍痛送給你,希望你這鐵石心肝的人收下。”

挖墳磚

鬆江縣的錢尚書修建官邸時,大量役使本地鄉民,連所需磚料也要鄉民供應。有一天,有位年老鄉民來晚了。錢斥責他行動遲緩,他回答:“我這一擔磚是從黃瀚的墳地裏取來的,路遠,所以來遲了。”錢感到喪氣,更加發火。老頭卻慢慢地說:“沒關係,黃家的墳過去也是我幫著修的,他那裏的磚也是從別的墳地上挖去的。”

兄弟說謊

秦朝時,有一家人兄弟倆都喜歡說假話,凡事都互相欺騙。有一天,兄弟兩人商量說:“我們兄弟二人說話都無憑無據,咱一塊去門前深水河中洗澡,把這些說謊話的毛病洗掉。”弟弟表示同意。哥哥手裏先拿了一片於肉,就脫衣入水。過了一會兒出來,穿了衣服,搖頭擺腦地吃那片幹肉。弟弟問:“從哪兒找到幹肉片吃?”哥哥說:

“我剛才下水去遇見海龍王會客設宴,看見我來洗說謊毛病,就給了我一片幹肉。

這滋味真特殊,一定是龍肝一類珍貴的食品。”他弟弟聽了,便脫去衣服,也鑽到水下去,鑽得太猛,讓河中石頭碰破了頭,忙出來,鮮血直流。哥哥問:“你的頭怎麼破了?”答:“龍王嫌我來得晚了,用打鼓槌打了我幾十下,疼得我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