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節 月下(上)(2 / 2)

“當年孔子興儒學不過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為什麼董仲舒能夠讓儒學淩駕於百家之上?因為他對儒學的改進使之適應了漢武帝的需求。”

“難道老者是想讓孔惑宣揚的思想向統治者妥協?”諸葛迷情緒開始激動起來。曆史上正因為一代一代的儒者不斷向統治者妥協,最終導致儒學思想大大偏離了孔孟之道,其直接後果造成儒學“以禮殺人”,滅絕人欲。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便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人總是去適應社會,不可能讓社會來適應你。孔孟當年宣揚儒學四處碰壁,難道先生不能很好地吸取經驗教訓麼?如果先生的學說不能適應這個時代,那麼您的那一套儒學思想便是邪說。”老者的眸子閃動著一絲深邃的目光。

又是一個老生常譚,諸葛迷陷入反思。

丞相府。針對日前六舍學子圍攻皇宮引起軒然大波,諸葛亮召集重要謀臣蔣琬、楊儀、楊洪商議。

“六舍學子鬧事,我懷疑有人幕後操縱。此事需季休趕緊查辦,務必弄個水落石出。”諸葛亮嚴肅地說道。日前鬧出學子擅闖丞相府的不快,威望鼎盛的諸葛亮意識到事態的嚴重。而朝廷施壓使得時間更加緊迫。

忽然馬謖神色匆匆走進屋,氣喘籲籲地說道:“丞相,剛剛有人報告諸葛迷離開成都。”

“啊!”蔣琬和楊儀不約而同地驚叫。

諸葛亮震驚的神色一閃而過,依然平靜地說道:“孔惑的那套儒家學說在蜀漢根本辦不到。亮也知道他早晚非走不可。人各有誌,隨他去吧!”最後是拂袖轉身,將輕易不容離手的鵝毛羽扇悄悄擱在案幾上。

“丞相不可!”又是蔣琬和楊儀幾乎異口同聲地叫道。

“威公有何話說?”諸葛亮掃視一眼二人,因楊儀資曆高於蔣琬,於是先詢問。

“這次學生暴動,新蜀報社無法逃脫幹係。如果不是諸葛迷等人大肆宣揚愛國主義和報道南中局勢,學子的情緒也不會這麼容易被人煽動。現在諸葛迷畏罪潛逃,請求將他逮捕入獄,以平民憤!”

蔣琬怒斥道:“楊儀,你怎麼可以借刀殺人?”

“不為我所用者,不可留!諸葛迷頗有才能,如果投靠敵國,那是與虎添翼。”楊儀雙手揣懷,振振有辭地辯駁道。

“丞相,諸葛迷是難得的奇才,請求相府一紙文書召諸葛迷回京!”見諸葛亮絲毫不以為意,蔣琬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孔惑恃才傲物,說來即來,說走即走,目無綱紀,我若招之回來,有違法禮。如果不招,又痛失人才。法理與人才,兩難選擇。我諸葛亮願以法理為先!”說到底諸葛亮還是重麵子,他若派人招回,等於助長了一部分自以為有才的士人的狂妄氣焰。

丞相府剛剛開府,廣攬人才,一舉一動天下人都看得分明。一切必須有個國法家規,有個公允尺度。諸葛亮視諸葛迷未來科舉製度的希望,他強忍痛失股肱的難受心情,維護著法理的威嚴。想到科舉製度也許就此擱淺,淚水不禁悄然在眼眶裏打著轉。他把臉背向眾人,整理完畢,這才轉身,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在場幾人哪裏知道諸葛亮內心的痛楚。

一麵是法禮治國,一麵是人情事故。加上朝野的輿論,皇室的壓力,以及種種外加因素,是否挽留諸葛迷這樣一件事情,竟然變得複雜難辦。

“丞相,時間不等人啊!告辭!”蔣琬起身告退,匆忙離開丞相府。

楊洪費解地問道:“公琰這是要去哪裏?”四人之中他的才智最次,但他勤奮辦公,同樣得到丞相賞識、同僚認可。

“他是去追回諸葛迷。這不正好助長那些狂妄自大的人。”楊儀冷嘲熱諷地說道。

“其實公琰也是為了我啊!”諸葛亮緩緩轉身,就在三人詫異時補充道,“他知道我顧及法理威嚴,始終放不下這個丞相的架子。於是代替我去勸說孔惑。公琰屈尊好讓我下這個台階。即便他與孔惑之間有什麼協定,都由公琰一人兌現,於我和丞相府就無幹係了。公琰寬厚忠雅,當與我共讚王業者也!”

說得楊儀、楊洪、馬謖三人自愧不如,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