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節 南中的曆史遺留問題(2 / 2)

“丞相,讓我做什麼盡管吩咐?”諸葛迷認為諸葛亮請他來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言傳身教。目前南中的事務既亂又雜,蠻夷對朝廷的成見太深,譬如軍牢裏看押的韓天成就是個敵視漢人的頑固分子。

“有什麼辦法勸服軍牢裏的三位貴賓?”

諸葛迷皺起眉頭,他的口才談不上最好,丞相要他做蘇秦張儀實在為難。“度裏拉和鄂煥容易說服,就是韓天成頑固得像廁所裏的石頭。他是否和我們漢人有深仇大恨?”

“據說韓天成的家人都是被漢人殺害,他敵視我們漢人情有可原。”

“仇恨的力量竟有這麼大?”諸葛迷畢竟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閱曆上淺得多。

“仇恨的力量很可怕。尤其是民族之間的仇恨,大到滅族,斬草除根一個不留。”諸葛亮一聲悠長地歎息。他想到漢族與邊境異族之間的紛爭,曆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慘目忍睹。

“丞相,我始終不明白咱們漢人與異族之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紛爭,為什麼就不能和平相處?”諸葛迷突然拋出一個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來都未曾解決好的大難題。

諸葛亮的思緒飄出大帳,這是一個曆史學家和政治家始終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因為它是長期曆史積澱的產物。民族之間的戰爭源遠流長。

“我像你這個年齡曾經不止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戰爭與紛亂嚴重影響漢人與異族人民之間的信任。而且地域文化總會排斥外來觀念,加上各地區貧富分化,語言不通,信仰不同。所有的因素製約漢人與異族的和平。譬如南中……”諸葛亮激動地從案幾上一堆書籍裏抽出一本,根據記號迅速翻開某一頁。

“要不是孔惑的印刷術,我行軍哪裏搬得動厚厚的竹簡。”翻書的閑暇之餘諸葛亮不忘誇獎盜版印刷術專利的諸葛迷。

他接著補充道:“漢武帝時期才開拓南中。南中地區生產的進步在兩漢時代非常緩慢。各黨派關係日益複雜。朝廷及其郡縣官員把南中視為攫取財富的寶地。根據我對史書的了解發現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

“丞相查閱的什麼史書?”諸葛迷非常好奇,因為在三國以前較為著名的史書隻有《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會涉及南中地區,廣泛涉及南中的《後漢書》是南朝人範曄的作品。諸葛亮又怎麼會得到關於南中的大量史料?

“零散散兩漢時期關於南中的地方官員和從土人、耆老口中打聽的有關南中的情況,我都整理成冊。”諸葛亮拿出凝聚自己心血的資料。看得出丞相對南中地區的重視。

“如果朝廷派去的官員政治上實行開明的統治,稅賦上實行較輕的徭役,南中地區就會呈現安定局麵。如西漢末期益州郡太守文齊厲兵馬,修障塞,降集群夷。東漢章帝元和年間,太守王追興辦學校,實行政化。東漢靈帝時,廣漢景毅任益州太守降低米價,廣漢鄭純任永昌太守與哀牢人約定常賦。東漢明帝巴郡張歙任越嶲太守政化清平,死後當地土人如喪父母。”講到這些清正廉明的官員,諸葛亮就情不自禁。

“想來南中地區戰亂多於安定吧。”諸葛迷熟讀史書,記得許多關於漢人與異族之間的戰爭和殺戮。

“太多太多啦,一時半會說不完的。”諸葛亮不敢繼續說下去,那都是前朝中央政權對南中夷人的血腥鎮壓,很多時候因為當地夷人對貪官汙吏的殘酷壓榨不滿激起的民憤。最後生靈塗炭、家破人亡的全是夷人。這些曆史加劇了夷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加重了夷漢之間的不信任。

作為研究生,諸葛迷知道的曆史不比諸葛亮少。南中地區和巴蜀地區具有密切的聯係。地理、經濟、政治三條紐帶,結成南中與中土牢不可破的聯係。朝廷對南中的政策、朝廷在南中的行政長官執政水平及清濁貪廉,南中地區的漢人大姓及少數民族首領對中央政府的態度,都會對南中社會的治亂產生影響。朝廷隻是把南中當作剝削榨取的對象,從來沒有踏踏實實考慮過當地的和平。實際上東夷、西羌、南越、北胡等四境的異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類似於南中地區。曆朝曆代統治者對待異族的觀念注定了中土與異族對立、戰爭的結局。

三國時期,曆史將進一步開發南中的任務賦予了蜀漢,賦予了諸葛亮。而矢誌輔佐偶像的諸葛迷注定要肩負安撫南中的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