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懂得知恩圖報,隻是有的孩子,其感恩之心已經被一層一層的嬌生慣養的家庭習慣蒙在了靈魂的最深處……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喚醒孩子那顆塵封已久的感恩之心。塑造孩子感恩之心,回饋父母感恩之音。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會真正懂得感謝父母、理解和體諒父母,更不會主動孝敬父母。一個對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走到社會上同樣也不會感謝別人、幫助別人,因此也不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一個孤立無援的人怎麼會得到成功和幸福?感恩的心是支撐繁華美麗人生的根係,所有物質人生、科學人生、藝術人生都是這美麗心靈的枝葉。去喚醒孩子那顆感恩的心吧,懂得感恩的心,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溫暖與美好。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先聖孔子的名言,也是古人的處世原則之一。古人以孝立身,百善孝為先。而現代人,有無數的座右銘,有無數的偶像,可又有多少人的人生追求和信條是與父母有關的呢?孩子,這是寫給你們的成長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幸好有父母的嗬護。他們的愛會時刻守護在我們身邊,和生命一起延伸,像一盞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它能喚醒內心潛在的力量,幫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指引我們抵達美麗的人生海岸。這就是父母給予我們的偉大的父母之愛。沐浴在父母之愛的陽光裏,我們的生命才能茁壯和繁盛。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懂這些。他們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父母生下我,就得一切為了我;如果父母不為我,或我不如同齡人,那就全是父母的錯。這些子女不懂感恩,把向父母索取當成理所當然的事。台灣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朋友從海外趕回來參加父親的葬禮,在他回家之前,兄弟們就把家產分光了,留給他的隻有他們共同的,也是唯一的母親。朋友很傷心,不是為財產,而是為兄弟們的寡情。於是林清玄安慰朋友說,能分到唯一的媽媽是多大的福氣呀,這個世上,有多少人願意舍棄財富,隻換回自己的媽媽都不可以呀!要是兄弟們連媽媽也不留給你,那才是真的慘呢。朋友聽了轉悲為喜,因為他明白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分到了最寶貴的母親。認識到父母在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意義,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是做人的起碼修養。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情感基礎。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健康人格的組成部分。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圖報的人,也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學會感恩,首先要學會感激父母,孝順父母,體察父母的愛心,理解他們的關心,然後要有一顆知恩圖報的拳拳之心。懂得對父母感恩,才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懂得珍視學校老師的啟蒙、教育之恩,才會懂得珍惜大自然的供養之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更體會到自己的職責和責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和推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少一些爭吵與冷漠;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多一些真誠與團結,少一些欺騙與渙散。一個人會因感恩而快樂,一顆心會因感恩而充盈,感恩是愛的種子,是幸福的開端。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穀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的茁壯;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成長。小時候,父母用手牽著我們,長大以後,父母用心牽著我們。孩子,對父母感恩吧,在愛的付出與回報裏,享受親情的醇厚,體驗生命的意義。壁虎的故事有一個關於壁虎的故事。有個人在拆房子的時候,在兩塊木板的夾縫裏發現了一隻壁虎。一根細釘子釘住了壁虎的一隻腳掌,它被困在那裏,動不了。仔細看那根釘子,那個人很驚訝,釘子好像是他兩年前釘進去的。難道這隻壁虎已經被困兩年了嗎?它又是怎麼活下來的?它吃什麼呢?正在他苦思冥想之際,拐角處又來了一隻壁虎,它探頭探腦地觀察著這邊的情形,嘴裏叼著東西,好像是小蟲子。他突然明白了,原來是這隻壁虎一直在喂被困的那隻,竟喂了它整整兩年。在動物的世界裏,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奇跡呀!有人專門就這個故事作過問卷調查,問題是:你認為那隻喂食的壁虎是被困壁虎的什麼?題目後麵列出的幾項被選答案有: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同類。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選擇了父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特意注明了“母親”兩個字。在動物的世界裏,最穩定、維持時間最長的可能就是母子關係。人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也窺見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某個角落,從而達成共識:父母永遠是最愛我們的人,在困境中,一如繼往地支持、給予我們,不離不棄的也是父母。愛比耳朵更靈敏一次意外事故中他雙耳失聰,雖然全家人都安慰他,但聽不到親人的聲音,那種痛苦隻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