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時間管理:做一個高效率的領導(1)(1 / 3)

一.樹立時間觀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信息化時代,作為領導,要想取得成功,僅有才能和知識是不夠的。知識和才能隻有通過有條不紊地、係統地工作才能有效,時間則是才能轉化為成就的限製因素。領導欲獲成功,非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可。

620.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

有極強的事業心和成就感的領導,必然對時間有極強的緊迫感。時間的消耗就是生命的消耗,時間的流逝就是事業的流逝。隻有意識到它的極端重要性,才談得上去謀求科學地管理時間。

給一件事情處理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切不可認為時間用不完。每一個領導都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要有“當日可做完的事情當日做完”的責任意識。事實證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將該處理完的事情處理完,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今後的工作,且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很不利,造成工作缺乏條理性。而條理性對於處理具體事務的領導來說很重要,擁有良好的條理性,是一個高素質領導的基本要求。

621.要有機敏的時機觀念

事物並非都有重複和再現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項工作任務,隻有在恰當的時機內才會產生矚目的成效,一旦時機過後,則可能毫無價值。領導者時刻處在尋找時機的準備之中。

所謂抓住商機,就是通過偶然性看到它產生發展的必然過程,抓住可能性。這裏有個具體問題,在一定條件下,在多種可能性存在的情況下,往往隻有一種可能性會變為現實,而且,這種可能性很可能隱蔽在顯露的可能性之後,如果是極小的機會,要想輕易的發現就更難了。這就需要尋找一個一個的可能性,分辨存在於多種可能性中那種能變為現實性的能力。

美國人有一句俗諺:“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後窗進入的機會。”

622.要有定量的控時觀念

領導者必須定量控製時間,具備對自己時間的係統管理和定量支出的能力,勇於向時間挑戰,果斷地改變在支配時間上無所作為的局麵,做時間的主宰者。計劃手段和定量支出是時間管理的核心。

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裏,以往采取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跟領導的溝通的寬鬆政策,結果是,這個進來那個出去,每天把領導弄得疲憊不堪。後來,進行改革,主管要求一個月與直接下屬談話1個小時,並做好談話記錄。

談話內容,包括對自己近期工作的評價,對其他同事的評價,對公司管理的看法,對自己進一步發展的想法等等。

大家便十分重視談話。這種談話進而成為這家企業的成功之道與文化特色。事實上,一年12個小時的談話記錄,本身就是對下屬最好的評價檔案。

623.要具有“目的”觀念

時間的成本效益,是指一項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與完成該項工作所消耗的時間之比。一項工作消耗的時間越少,成本效益則越高。時間的價值是通過效益和效果的載體來體現的。領導者必須把時間視為資源,千方百計地減少時間支出。

領導做每件事都應有明確的目的,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目的。目的不明確,或者混淆了不同的目的,都必然要導致混亂。

做一件事情通常隻能有一個目的。如果有多個目的,必然相互幹擾,而達不到優化。人在精力和智力方麵都是有限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同時思考兩個以上問題時,思維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應該在某一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目的,把全部精力傾注於一件事情上,這才符合時間管理的原理。

624.要具有“整體”觀念

任何事情都是由許多單元所組成的整體。整體中,每個單元通過合理的結構充分發揮各自的性能,就可以使整體性得以體現。時間管理是一個整體,僅僅重視各個要素的作用是不夠的,應該把重點放在整體的效應上。隻有這樣,才能協調人與時間的關係,對時間進行最佳管理。

在時間管理中要巧用“整體效應”,注意生活的整體平衡。不至於在壯誌未酬時把身體搞垮,或因過度玩樂而虛度光陰。

巧用“整體效應”,抓住一點一滴的零碎時間,也成就事業。假定人的壽命為80歲,共計約70萬小時,其中工作時間是4萬多小時,睡眠、吃飯和其他生理時間大約是29萬小時,扣除這些時間之外,還餘下37萬小時。這將是每個人一生中自由使用的時間。美國心理學家H·A·塞蒙教授認為,要想成在某一方麵比較突出,大約要掌握這個學科的5萬至10萬組塊(用來表示信息量的單位),這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也就是3萬小時左右。37萬小時倘若用來學習,可以學到多少東西啊!

巧用“整體效應”,注意時間的合理消費,當快則快,當慢則慢,有張有弛,才能構成富有彈性的工作效率,使高效率與心情舒暢並存。

625.要具有“層次”觀念

層次是指做事情內容所具備的次序。時間管理要有一定的層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