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了,村裏的父老鄉親們紛紛伸手,幫助還是個半大孩子的李誌埋葬了母親。讓這個被病痛折磨了多年的女人,躺在了丈夫身邊。
李誌掏出身上僅有的五張大鈔,遞給幫忙埋葬母親的鄰居李大壯,讓他買些酒肉,幫忙答謝為母親處理後事的鄉親。
大壯接過李誌手中的錢,抽出兩張大鈔塞回李誌手中說道:“鄉親們都知道你家情況,自願來幫忙。這些錢買點煙酒分給大家意思意思足夠了。你也快點回家吧。”大手在李誌肩上一拍,無奈的搖頭離去。
李誌看著鄉親們幫忙堆砌的新墳,緊緊的靠在父親長滿青草的墳邊。受盡病痛折磨的老媽,終於得到解脫,撇下心愛的兒子,靜靜的躺在丈夫身邊。母親走的那麼從容、安詳,仿佛實現了盼望已久的願望。
李誌跪在父母墳前,眼中再也沒有眼淚,隻是靜靜的跪著,似乎隻有這樣才能釋放心中的悲哀,還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
天,一點點黑去,烏雲遮蓋了太陽。偶爾從烏雲間竄出的閃電強光,照亮李誌蒼白悲傷的臉龐,一個十五歲少年彷徨無助的麵容。
李誌父母非常恩愛,在村子裏是出了名的夫唱婦隨的榜樣。自從李誌十二歲那年父親失足掉下山崖死去,母親便日漸消瘦,終日在田間勞作。靠著自己瘦弱的肩膀,養活年幼的兒子。
父親死後,母親格外的溺愛李誌。每天背著書包把李誌送到學校後,才匆匆回家種田。看著天色,等李誌快要放學時,再趕到學校接回兒子。
母親一天天消瘦下去,李誌卻一天天的長大起來。不到四十歲的母親,又黑又瘦,看上去倒像是五十多歲的大媽。
山裏人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頂梁柱的人家格外的艱難。春種秋收的時候,母親雖然早出晚歸,也從沒斷過接送李誌上學。
李誌慢慢的長大了,懂得幫母親去田間操勞,為母親分擔了大部分的體力勞動。十五歲的李誌堅決不再去學校讀書,接過母親手中所有的農活。
雖然,母親為李誌的輟學痛苦了很多天,但是倔強的李誌為了讓母親少受點勞苦,無視母親的嘮叨,每天跟著村裏的叔伯上山種地,下河捕魚。撈幾條小魚小蝦,拿到山外換點零用小錢。
李誌雖然不懂種地,可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的都是種地的活計,再加上叔伯村民的指點,所以很快便學的有模有樣,熟絡了種地的把式。
轉眼兩年過去,李誌從一個瘦弱白皙的孩子,長成一個壯實黝黑的小男人。母親卻從一個頗有姿色的少婦,變成一位老態龍鍾的大媽。剛到四十二歲的母親,瘦弱不堪,疾病纏身。
李誌千方百計的求醫問藥,卻不能挽救積勞成疾的母親。病入膏肓的媽媽看著長成男子漢的李誌,心中略感寬慰。在彌留之際囑咐李誌早點找個媳婦,不要挑剔。隻要是能勤儉持家的老實人家就行。
母親囑咐完李誌,才慈愛的拉著兒子的手,安詳的說道:“我終於可以不用為你擔心,放心的去陪你爸爸了。”說完便閉上眼睛,平靜的死去。
李誌跪在父母墳前,回憶著能記起的點點滴滴。父親的寬厚剛毅,母親的勤勞節儉。雖然山村的日子艱辛,李誌也被父母當作寶貝,挖空心思的滿足李誌不切實際的願望。
李誌跪在墳前,實在不能接受這突然的打擊,不忍舍棄父母真誠無私的愛意。突然想起,如果自己也死去,便可以一家團聚,聚在一起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