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而如果他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有哪個商家的體魄如此“健壯”啊?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一些商店,由於路麵拆遷、生意轉行、急需資金、商品換季、清理庫存等等許多的原因而被迫降價甩賣。而且,許多商品打折後,價格確實比原來要低。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多的,這正是商家使用的“薄利多銷”促銷手段。尤其是那些“回報新老客戶”之類的“店慶”,這樣的目的更是明顯。但是,其中也有許多人,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攬顧客,賺取高額利潤。
我們知道,一定數量的產品,不管你要生產一萬件,還是隻生產一件,有些投資是必須做的。比如廠房建築物和機器設備。而且,這些投資在短期內是不能及時改變的。我們把這種短期內在數量上不能改變的投資成本稱為"不變成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勞動力,如果你想生產一萬件,就多用幾個工人,如果隻想生產一件,那就少用幾個工人。這些可以隨時改變數量的投資,稱為"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就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總成本。
如果把一段時間內生成出來的產品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把生產這些產品所耗費的成本(包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平均地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知道每一件產品中包含了多少的可變成本和不變成本。於是得到了“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不變成本”的概念,兩者之和又可以稱為“平均總成本”。而如果我們把廠家賣商品的價格看作他從每一件商品中獲得的收益,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價格和以上幾個方麵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係,來判斷廠商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和願意出賣商品的最低價格。
一種情況是,商品價格比平均總成本還高,說明廠商從每件商品中都能獲得一定的利潤。由於生產是有利可圖的,而且,在短期內根本不能夠預計商品價格會發生變化。所以廠商還會繼續生產,擴大商品供給,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潤。但是,隨著商品供給的不斷擴大,商品價格會逐漸下降。
第二種情況是,商品價格低於平均前成本,但還是高於平均可變成本。這個時候,廠商的銷售收入已經不能彌補所耗費的所有成本了。但是總收益除了補償工人工資、自己的勞動投入等這些可變成本外,還有一部分剩餘來彌補不變的機器和廠房折舊成本。由於這些折舊成本是必然的,即使你不生產,它也會發生折舊。所以,對廠商來說,這時候生產比不生產好。因為生產了,至少還有一部分收入來彌補機器的折舊損失。於是,他會繼續擴大生產。隨著商品供給的進一步擴大,商品價格也會繼續下降。
第三種情況是,商品價格低於商品生產中的可變成本了。這時候,商品的銷售收入連工人工資都不夠了,更不用說彌補機器的折舊費用。所以,這時候廠商就會停止生產。
再來看商場裏的商品。很容易理解,由於商場到工廠進貨、討價還價的交易成本、運輸成本、商場鋪麵租金、環境布置、員工工資等等許多方麵,多付出了成本,於是肯定會把價格提高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說,商場裏的商品,出賣的最低價格應該比生產該商品需要的可變成本更高一些,隻有這樣,商場才能獲得收益。於是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場出賣商品也是有一個底價的。低於這個底價,就會虧本。
其實,正像前邊所說的,由於各種特殊原因,商場被迫降價出售,商品價格往往比實際造價還低,那麼,消費者就會獲得比較實在的優惠。但是,即使是在一般緊急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是很少見的。因為,在平時,商品出賣的價格都比實際成本要低許多,而在比較緊急的時候要他把價格下調,調到可變成本以上一點點,從消費預期來說就已經十分滿足了。這才是最常見的打折現象。許多商場就是用這種手段吸引消費者,以獲得“薄利多銷”的效果。
為顧客排憂解難,獲取信任的心理策略
“職場”即是“江湖”,我們終日遊曆其中亦得、亦失、亦悲、亦喜,他於對於我們是那樣的熟悉同時也是那樣的陌生,有人說職場亦如賭場,輸贏全聽天命;也有人說職場亦如戰場,輸贏全憑實力;還有人說職場亦如圍城,輸贏看心緒。我說職場亦如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職場中,上司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我們在企業中的職業線,也許我們無從選擇別人,哪怕是“好上司”哪怕是“壞上司”,但我們有從選擇我們自己做一個“好下屬”或“壞下屬”。
恭喜職場中的每一位“好下屬”,因為你將會擁有越來越大的舞台而忙碌、充實的生活;同樣告誡職場中的每一位“壞下屬”,因為你將為了可以擁有一個舞台麵而忙碌、奔波的生活。生活即是一種選擇,我想更多的朋友願意選擇前者而非後者。那麼,如何成為一個好下屬?這正是一個值得每一位職場中人深思的問題!
不要成為上司眼中無關緊要的人;不要成為上司身上的累贅;更不要成為上司工作中的絆腳石。助人即是助已,有用之材才有機會成材!
為上司排憂解難是做為下屬的職責所在,否則對上司來說你的存在將失實質意義。成為無關緊要的人將意味著隨時可以炒掉;成為累贅將意味著丟掉你這個包裹將做的更好;成為絆腳石就意味著上司找任何機會必需把你除掉。而避免這三種結果的關鍵點就是你能否為上司排憂解難,助以一臂之力。事實上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借力,服從管理的表現形勢之一就是借上司以他所需要的力。
並非每一個職場中人都可以成為上司的“鼎力之柱”,但如果成為“鼎力之柱”則意味著上司對其能力的認可、依重及心中的主要地位。被認可的同時又將繼續得到更多的、優先於常人的煆煉及表現的機會。職場中的機會往往如鳳毛麟角般稀有,每一次把握都有可能成為走向成功的一個支點。盡管是“神通廣大”的上司也有無能為力、需要幫助的時候,團隊不是一個人的,職場也不是隻要一個人就可以走好的。職場雖然不是樂善好施之所,但也有投桃抱李之規。
諸葛亮是蜀國丞相,劉備臨死時白帝城托孤,將自己的兒子和整個蜀國托負給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可謂是信任至極。劉備對諸葛亮信任的最主要原因是,諸葛亮有能力幫助劉禪治理好國家,他可以讓蜀國延續下去。劉備因為得到諸葛亮才建立蜀,與魏、吳形成三國鼎立的,所以諸葛亮是能力很強,這才是劉備深信諸葛亮,依仗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企業中,老說上司不把重要的事交給我辦,不把好的區域給我管理,你具有獨擋一麵的能力嗎?次之來說,不需要你定國安邦,不要求你辦事的成本最低,你不把事辦砸嗎?
職場蓄勢、造勢、運勢,通過蓄勢從而去造勢,而通過造勢最終獲得運勢。職場中蓄勢、造勢多在於已,而運勢多在於上司。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何為?“信任”!回觀企業中得運勢者多為上司的“心腹”。無論是同事間還是上下級間,信任是人與人共事的基礎前提。領導越信任你,就越肯給你機會,越敢付與你任務。領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你職業道路上的一部階梯,送你、伴隨你一路高升,而登上這部階梯的前提就是必須“信任”你。雖說在管理中我們說: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但在現實工作中,疑人非不得已而用之且能不用就不用!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就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既然是各方,就會有幫派之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陣營,不能站錯隊,一站錯隊,就會終身悔恨不已。
其實,不站錯隊,就是永忠於我,不會背叛。武聖關羽為什麼能成為財神爺,就是因為關老爺忠,他永遠忠於劉備,不會因曹操的高官、美女和財寶所動心。因為現在社會很少能找尋到同關公一樣有操守的人,大多數人都因受到利益的誘惑而成為牆頭草,哪邊好向哪邊倒,所以大家都關老爺視為神,崇拜他。
無論任何一個人,想成就一番事業都需要一個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誌向、理想和價值觀一致才行,所以美國總統一旦選成功,就需要重新組閣,用自己的人,組織的事才能辦得更好。
“倒戈將軍”石友三, 他三度叛馮,投閻反閻,投蔣反蔣,投張反張,聯共反共,抗日投日,最後做了河畔孤鬼,遺臭萬年。這樣的人是誰也不會容忍的。清朝時,為什麼皇帝隻信任滿臣而不信任漢臣,因為他認為漢臣是有可能背叛的,因為漢臣從內心中是不服於滿臣,因為現在被清朝統治,沒辦法,一旦有機會肯定會反的。
這同中國的民營企業的老板的思維是一樣的,很多民營企業的老板喜歡用自己的親戚、同學、本地人,就是因為這些背叛的可能性要小,他的現在擁有的很多,背叛的成本比外地人要大。因此,外地人很難做到高層的症結就在於此。
在現實的企業用人過程中,忠誠不等於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卻大於能力。正所謂:有德有財者用之,有德無才者育之,有才無德者禦之,無德無才者棄之。而所指之“德”更多的就是對於企業的忠誠。求才而遇知已!忠誠可遇而不可求,才能甚至可以被量化,而忠誠卻不可以被量化。現代的企業管理可以考核一個員工的能力,卻無法考核一個員工的忠誠。當“忠誠”出現在上司與下屬之間時,不可避免夾雜其中的還有個人的情感,上司在有意無意間都會給予你更多的幫助和關照。
借力打力不費力,職場要懂得借“東風”,而你的上司則是你的第一陣“東風”。“信任、忠誠”猶如職場大舞台的聚光燈,為你聚集人氣,聚焦目光。
職業的舞台是屬於你的,你是舞者,你主宰命運的航標!小舞台、大舞台你無從決定;好下屬、壞下屬,全憑你的選擇!
別出心裁、藏而不露的迂回推銷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要向對方介紹自己,對方不一定會接受你;而要做一些事來讓對方欣賞,卻又苦於找不到適當的機會。這時就需要我們采取迂回的技巧,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你、接納你。英國著名作家毛姆,年輕時他默默無聞,苦於自己的書無人問津。要知道,一位作者要讓讀者接受自己,必須通過他的著作。如果他向人介紹他的作品是如何之好,我想是沒有幾個人會信服他而購買他的書的。於是毛姆別出心裁的在報紙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某年輕百萬富翁,性情溫和,愛好體育、音樂,希望能與毛姆最新作品中女主角性格相同之女士為友,而後論婚嫁”。幾天以後,毛姆的著作大為暢銷,競使毛姆躋身於著名作家之列。
一則小小的廣告能帶來如此神奇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毛姆自我推銷技巧的高明。他巧妙地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讓人們對他的作品發生興趣,從而也將自己“推銷”給了讀者。迂回推銷技巧的精華就在別出心裁、藏而不露。
波蘭音樂家蕭邦的成名,也是通過這種迂回的推銷方式達到目的的。1931年,蕭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是聲名遠揚的音樂家,而蕭邦隻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但是,蕭邦的音樂才華深為李斯特所欣賞。為使蕭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便采取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先由李斯特坐在鋼琴前彈奏,在燈光熄滅後,就悄悄地讓蕭邦代替他演奏。觀眾被琴聲征服了,等演奏完畢亮燈一看,原來坐在鋼琴前的竟是蕭邦,觀眾大為驚愕,卻又深深地為蕭邦的才能所折服,蕭邦終於成功了。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推薦新秀的寬闊胸襟也深深地讓人們感動。
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為了或者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其實是為了……”這樣轉入正題,似乎表明了你談話的直率與輕鬆,但這樣會使你剛才說過的話完全失去效果,因為你最後這句話說出來後,已使對方在腦子裏把你的談話內容一分為二。這樣不僅無助於你這次溝通的成功,反而會使對方產生“原來如此”的感覺,從而在潛意識裏產生抗拒的意念,這與突然切入正題的談話沒有什麼兩樣。
要成功地推銷自己,讓對方真心地接納你,所依靠的並不是誇誇其談,而是實事求是的行動。宋朝一位僅在任76天的宰相杜衍曾對他的同僚說:“若想走上仕途,誓必要保持清廉與慎重,要效忠朝廷,忘掉自我。如果能夠出頭定會招來同輩之嫉妒以及中傷,所以身為上司者不但要有選才的能力,還要為將來可能的結果做好預防工作,而你們所要遵循的隻有四個字:"隻做不說’。”
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在自我推銷時可以采用的一項技巧:少說多做。中國有句成語,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別人的觀察之中,你做得如何,別人自然會給你一個恰當的評價,何須你自己多費唇舌?
有一篇故事,說一位先生登報招聘一名辦公室勤雜工。約有五十多人前來應聘,但這位先生隻挑中了一個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說,“你為何喜歡那個男孩?他既沒帶一封介紹信,也沒有任何人推薦。”“你錯了,”這位先生說,“他帶來許多介紹信。他在門口蹭掉了腳下帶來的土,進門後隨手關上了門,說明他做事小心仔細;當他看到那位殘疾老人時,就立即起身讓座,表明他心地善良。體貼別人;進了辦公室他先脫去帽子,回答我的提問時幹脆果斷,證明他既懂禮貌又有教養;其他所有人都從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書上邁過去,而這個男孩卻俯身拾起它並放回桌子上;他衣著整潔,頭發梳得整整齊齊,指甲修得幹幹淨淨。難道你不認為這些就是最好的介紹信嗎?”
當然,這則故事中那位先生觀察人的藝術是很值得稱道的。但是,那位男孩的一言一行,確實很成功地“推銷”了他自己。他在這些小節上的所作所為,要比長篇大論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