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柏木棺材(2 / 2)

柏木棺材手工製做,做工講究,堪稱棺中之尊,也隻是僅次陰沉木和金絲楠木,在古代一般隻有王公大臣才能用得上,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為華夏幾千年傳承,對於棺槨的種類,還是比較多得,比較為人認知的就是石棺、冰棺、糯米與鐵汁澆築窖棺、水晶棺等等,琳琅滿目,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老祖宗做不出來地。

而柏木木質常年散發香氣,不受任何蟲蚊侵犯。木質幾百年不變。老一輩人傳曰:香棺,香棺,家中出官,就是解釋:亡人所住棺木受香氣熏陶,五行相生,後人畢受香福。

可是這裏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口木質的棺材呢?葉遷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 棺材的運用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後的仰韶時代中期開始,那個時候華夏大地的平等社會開始向分層社會演化,大約也是從哪個時期開始,墓葬中使用棺槨。

作為葬具的棺材,按質地分為石、陶、木等材料,就華夏新石器時代而言,石製和陶製的棺材產生的比較早,並且一直延續到晚近時期,隨後不斷發展演化。

木質的葬具,也就是棺材的出現明顯晚於石棺、石槨和陶棺。而且是是受了兩類葬具的影響而產生的。同時,石棺、陶棺缺乏發展的連續性和係統性,也反映出等級差別的待遇 ,因此木質的棺材也應景而生,並慢慢的發展演化。

但更讓葉遷想不明白的是,這口柏木棺材上麵的裱金‘壽’字,是用小篆的形式雕刻出來的。

而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可是據帝俊一族的大長老已順曾說過,自帝俊升天後,他們便由帝俊之子帝鴻帶到地下生活,從那開始,他們再也沒回過地麵。也就是說,他們的文化程度,也至於帝俊那個時期。可這口明顯是秦時的木棺,怎麼會莫名其妙的出現在這呢?

葉遷圍著柏木棺材轉著圈,雙眼不斷掃視,看著棺麵上用小篆雕刻著的大片文敘,心頭的疑惑更是接踵而來。

據文敘表述,這口棺材的主人名叫‘五’,是一個秦國的大將軍,上麵大致的將他的平生的事跡寫了出來。而更讓葉遷感興趣的是,這個‘五’曾是徐福的貼身侍衛,而且還跟隨著他一同出海尋過不老藥。

葉遷嘿嘿一笑,雙眼眯得如同一萬殘月,既然是貼身侍衛,隻要他沒死,徐福到哪‘五’就去哪。

所以‘五’既然在這裏,那徐福也一定在這裏,雖然不知道他為何被砍掉頭顱,但是看他如此舒適的端坐在棺材上,八層應該是故意的,而且是心甘情願的被人砍下來地。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呀!運氣一來,擋都沒法擋,小爺我真是天生的福星啊!”葉遷甚是開心,他甚至還走到骨架的前麵,踮起腳尖伸出手來輕輕的拍打了一下‘五’的肩膀。並說道“哥們,咱找你家老大有點事,你看我們能不能商量一下,一會我將你入土為安,然後你就托個夢給我,告訴我徐老大現在在那個疙瘩呆著呢?”

沒有人回答他,虛空一片寂靜,‘五’的骨架紋絲不動,依然安詳的端坐在棺材上。

葉遷哈了一聲,繼續說道“你不說話,我就當你是默認了啊?男子漢大丈夫,說話要算話,我這就給你入土為安,記得晚上給我托個夢哈!” 說完便哈哈大笑地回過身子,邁著八爺步,走回登山包前取出工兵鏟,開始刨坑。

剛才連走路都難,也不知道這回哪來的力氣,十分鍾時間,葉遷便拋出一個半米深的土坑,他轉身將‘五’的骨架放進去,然後將土掩埋上去。

完事又劈下一段棺木,在上麵刻上‘五將軍之靈位’後,將牌位放在墓前。

做完這些事情,葉遷已經滿頭大汗,臉上的神色也是一片慘白。他靠在 靈牌上,嘟嘟囔囔的絮叨著,美其名曰就是怕‘五’忘記了兩人的約定,晚上不給他托夢,所以趁著還有時間,就多叮囑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