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不周山(2 / 2)

李川和尹誌瞪了他一眼,罵道“這不是廢話嘛?你要是想到什麼就趕緊說,沒有死那邊去,比在這吵吵。”

葉遷張嘴罵了一聲我靠,說看不起小爺是吧?要知道小爺我雖然不是博學多才,但也是一個博古通今的男人好不好?

他一把奪過尹誌手中的彩筆,將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北部分的賀蘭山脈圈住後,得意的說道“,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內蒙古巴彥敖包,跨石嘴山市,銀川市,東南端至青銅峽,山體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格外壯麗。賀蘭山東北部分在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境內有穿山而過的大武口溝,古稱\"打磑口\"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有可以連接荒涼漠北和富庶內地的險要山峽,此正所謂《山海經》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證。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賀蘭山地處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山穀內多岩畫,年代無法考證,構圖奇特,形象怪誕:既有個體圖像,也有組合畫麵;既有人物像、人麵像,又有動物、天體、植物符號和不明含義的符號,諸多岩畫圖案與《山海經》中所描述出產的珍禽異獸相吻合。故,《山海經》中不周山描述應是此地。”

話說完,尹誌和李川淡淡的看了葉遷一眼,哦了一聲,繼續撓頭苦想。

葉遷當即抓狂,伸手點指兩人,出言想要嗬斥,誰知道被兩人以擋住視線為借口,一腳踢離了現場。

他罵罵咧咧的站了起來,隨即回身走到徐福的身旁,見他手中正各抓著一把命丹吸收著,張嘴又罵了一聲娘的,老子還成多餘的了,我他娘的躲遠點睡覺還不行嘛?

回身剛走沒兩步,後腦勺就被石塊擊中,同時尹誌和李川的喝罵聲傳來“兔崽子,老子辛辛苦苦在這想辦法,你倒是樂得逍遙,還想去睡覺,門都沒有,給老子回來,你就是死也要死在這。”

葉遷靠了一聲,心說這趟是為了我,就不與你們計較了。他摸摸後腦勺,惡劣的啐了口唾沫後,以龜速挪回篝火旁。

人未到,就聽見兩人正我一言你一語的討論著,言情激烈之處,還伸手拍擊地麵,場麵不亞於外界專家的學術討論研究會。

李川摸摸下巴,說 《山海經》說\"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西北海之外\",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標。哪裏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蘇武牧羊的貝加爾湖古時稱\"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環境又和下麵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沒有這樣的大海了。其實古人未必把自己局限在中國版圖之內。在史前時代,印度洋就已經有了遠洋航行的記錄。更多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了人類早在史前時代就利用\"海洋季風\"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稱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狀。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東非有合不起來的山,這就是東非大裂穀。它從讚比亞河口北延至紅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綿延4500公裏以上。它在東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狹長穀地。\"不合\"的東非裂穀群山綿延,大裂穀的北端是約旦河穀,大裂穀北端的赫爾蒙山是敘利亞境內的最高山脈,它也有一條近68公裏的裂穀。

在公元前16世紀至8世紀,統治赫爾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這是一個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他們和埃及反複爭奪敘利亞的統治權,因而赫爾蒙山的地理環境地理形狀等知識的傳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況,赫爾蒙山腳下的約旦河,就是一條\"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極大的變化,低的時候水量隻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時候要達每秒1760立方米,兩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變化稱之為\"寒暑\",可見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約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降雨量為760-1270毫米,氣候溫潤潮濕,堪稱\"濕山\"。而約旦河東麵是典型的沙漠氣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幹旱少雨的氣候使居住在那裏的民族經常發生用水的糾紛,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稱之為\"幕(漠)山\"。

由此可見,赫爾蒙山的地理坐標、地理形狀和地理環境與不周山完全一致。詩人毛澤東不會想到,失敗了的英雄共工,居然會到4萬裏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維絕\"。